盗墓散仙 第七章 第一次下斗(1/3)

我和三蛋子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睛里看到了同样的信息:这泼天的富贵终于轮到我们了!加班?问出这话的瞬间我都想给自己一嘴巴——对我们这种在殡葬行业摸爬滚打、作息比鬼还乱、收入堪比摇骰子猜大小的人来说,“五险一金”这四个字简直就像沙漠里快渴死的人看见了冰镇可乐,现在居然有人要亲手给我们拧开瓶盖!

李文翰挠了挠头说:“加班?那可太有了!野外考古那是看天吃饭,赶上重要发现,通宵那是家常便饭。抢救性发掘的时候,连轴转四十八小时都不叫事儿。”他顿了顿,朝我们小声说,“不过嘛,闲的时候也是真闲。整理库房摸摸鱼,修复器物划划水,一个报告写一天,时间自由得很。最重要的是——”

他故意拉长调子,凑近我们,用那种“咱们都是一伙的”语气说:“你俩要是来了,直接归我管。我这人最讨厌条条框框,就看中实际能力。说白了,就是要找两个胆大心细、还不拘小节的得力干将!跟着我老李混,有肉吃!”

这话简直像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归他直管,意味着不用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不用看人脸色。对我们这两个习惯了自由散漫的人来说,这真是如鱼得水。

三蛋子激动得直搓手。他凑近我说“明子!铁饭碗啊!听着比跟死人打交道强多了!起码……起码考古挖的是老宝贝,不是昨天刚咽气的!”

我赶紧踹他一脚,转头对李文瀚挤出最诚恳的表情:“李老师,感谢您给我们这个机会!我们干!保证指哪打哪,让往东绝不往西,让抓狗绝不撵鸡!”

李文瀚满意地点点头,那眼神就像淘到了两个活宝:“好!那这事就这么定了!你们回去准备身份证复印件,我回头给你们入职申请表。至于奖金和收购你们库存的事,我回去就走流程,尽快办下来,也算给你们解决燃眉之急。”

事情顺利得让人眩晕。前一天我们还对着满仓库的纸扎寿衣发愁,想着公司倒闭后是去搬砖还是送外卖,今天居然就捧上了一个闪闪发光的“铁饭碗”。回去的路上,我和三蛋子脚底下像装了弹簧,一路蹦跶着往回走。

“明子,咱这算不算坟头冒青烟了?”三蛋子摸着滚圆的肚子,打着充满龙虾味的饱嗝问。

“算吧,”我望着天,心里默默祈祷,“只希望这青烟别是哪个老祖宗在抽华子。”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忙得脚不沾地。先是按照李文瀚的指示,把那两件“烫手山芋”——银簪和水烟壶,正式上交到了市考古研究所。签文件时我的手都在抖,不是害怕,是激动的——那笔奖金虽然不及市场价,但足够让我们这两个穷光蛋缓一大口气了。

然后,考古所派了个专员来看我们仓库那堆殡葬用品,对着纸扎的童男童女和寿衣摸了又摸,看了又看,最后挑走了一批“具有时代代表性”的。虽然没回本,但总比烂在手里强。

处理完这些,我们正式注销了“启明殡葬有限公司”。看着那张营业执照被收走,我心里竟没有多少不舍,反而有种卸下千斤重担的轻松。三蛋子更是直接哼起了小曲:“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入职手续办得出奇顺利。一周后,我和三蛋子就成了市考古研究所民俗文化研究保护中心(兼后勤保障部)的“实习助理”。这个头衔长得让我每次自我介绍都要喘口气。

第一天报到,李文瀚亲自带着我们熟悉环境。考古所是一栋有些年头的五层小楼看上去一股浓浓的苏式风格我都怀疑这楼会不会哪天就塌了,掩映在几棵高大的梧桐树下,外面看着其貌不扬,里面却别有洞天。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复杂的味道,像是老图书馆、消毒水和某种说不清的陈旧气息的混合体。

走廊两侧是一个个房间,门牌上写着“图书资料室”、“器物修复室”、“标本库”等等。偶尔遇到几个工作人员,都行色匆匆,看到李文瀚,恭敬地喊一声“教授”或“李老师”

李文瀚先把我们带到了位于一楼的库房区。推开一扇厚重的铁门,一股更浓的陈腐气息扑面而来,里面灯光昏暗,一排排高大的金属架子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各种东西:残缺的陶罐、生锈的铁器、斑驳的青铜碎片,还有整理好的记录、图纸,甚至还有一堆清理出来的动物骨骼和人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