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133章 黄巢:写菊花里的唐末“狠人”(2/3)

黄巢家是盐商,常年跟官府周旋,手里有一支私人武装——盐帮。这支队伍里的人,要么是跟官府有仇的盐贩,要么是走投无路的农民,一个个都勇猛好斗,而且熟悉各地的地形。

黄巢把写的诗念给他们听,当听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候,盐帮的兄弟们眼睛都亮了。他们跟着黄家贩盐,天天提心吊胆,受够了官府的欺压,现在有黄巢这么一个有文化、有胆识的人带头,谁不愿意跟着干一番大事业?

黄巢很聪明,他知道光靠喊口号不行,得有实际的行动。他先把家里的钱财拿出来,开仓放粮,救济附近的灾民。老百姓一看,黄家不仅不欺负人,还送吃的,都愿意跟着他。很快,黄巢的队伍就从几百人发展到了几千人。

他还搞了一个标志性的东西——菊花旗。他让手下的人用黄布做旗子,上面绣着一朵大大的菊花。每次行军打仗,这面菊花旗都走在最前面。老百姓一看到菊花旗,就知道是黄巢的队伍来了,纷纷拿出家里的粮食来支援。而官府的士兵一看到菊花旗,就吓得两腿发软,因为他们知道,这支举着菊花旗的队伍,就像秋天的菊花一样,生命力顽强,而且下手狠辣。

有一次,黄巢的队伍跟官府的军队在一个叫“虎牢关”的地方打仗。官府的将领嘲笑他们:“一群贩盐的泥腿子,还敢举着菊花旗来打仗,真是不知天高地厚。”黄巢听了之后,亲自擂鼓助威,还当场写了一首诗:

“军书傍午至,羽檄交驰急。

虎牢关下战,血染菊花色。”

兄弟们听了之后,士气大振,拿着刀枪就冲了上去,把官府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从那以后,黄巢的菊花旗就成了唐末乱世里的一面象征。它代表着反抗,代表着希望,也代表着一种“要么不开,开则艳压群芳”的狠劲。

长安城里的“黄金甲”: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黄巢的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到了几十万人。他们从山东出发,一路向南,打下了扬州、广州,然后又掉头向北,朝着长安的方向进军。一路上,投奔他们的老百姓络绎不绝,因为大家都相信,这个能写出“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人,一定能给他们带来一个不一样的世道。

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冬天,黄巢的队伍打到了长安城下。当时的长安,乱成了一锅粥。唐僖宗带着太监田令孜和一些皇亲国戚,偷偷跑出了长安城,往四川方向逃去。而长安城里的官员们,有的吓得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有的则主动打开城门,迎接黄巢的队伍。

当黄巢骑着高头大马,穿着金色的铠甲,在菊花旗的引导下走进长安城的时候,老百姓们都涌上街头,欢呼雀跃。

黄巢看到这一幕,心里感慨万千——当年他在长安落榜时,看着别人游街;如今,他以胜利者的姿态走进这座城市,终于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梦想。

他在长安城里贴出告示:“黄王起兵,本为百姓,不像李家皇帝那样欺压你们,你们不用害怕。”他还下令,让手下的士兵把官府仓库里的粮食拿出来,分给老百姓。那几天的长安城,到处都能看到老百姓拿着粮食,脸上带着笑容,大家都以为好日子就要来了。

可没过多久,事情就变了。黄巢的队伍里,大部分都是农民和盐贩,他们没读过多少书,也没见过大世面。进入长安之后,很多人都被城里的繁华冲昏了头脑,开始抢劫富商的钱财,霸占官员的房子。甚至有一些士兵,因为一点小事就跟老百姓起冲突,动手打人。

黄巢一开始还管一管,队伍实在太大了,他根本管不过来。而且,那些跟着他打天下的兄弟们,觉得自己立下了汗马功劳,享受一点也是应该的。渐渐地,黄巢也放松了对队伍的约束。

他在长安城里称帝,建立了“大齐”政权,给自己起了个年号叫“金统”。他把皇宫里的美女、财宝都据为己有,每天都在皇宫里喝酒、赏花,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跟兄弟们同甘共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