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楼萌妹到乞儿国风主 第152章续2 波澜·暗棋(1/3)

---

一、民心所向,洪流滔天

凤主毛草灵于宫门前那番掷地有声的宣言,如同投入滚油中的水滴,瞬间引发了更为剧烈的反应。

“凤主不走!凤主亲口说了,绝不离开!”

“誓与凤主共存亡!”

消息以比之前更快的速度,伴随着百姓口耳相传的激动与确信,如同涟漪般从凤栖城向外急速扩散。

不仅仅是都城,邻近的州府、乡镇,乃至偏远的村落,凡是有驿道相通、有商旅往来的地方,都在短短数日内获悉了这一消息。十年凤主治世,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丰足,更有精神上的归属与认同。对于广大百姓而言,凤主早已不是高高在上的宫廷贵胄,而是那个带来良种、改进农具、兴办义学、减免赋税,让他们能吃饱穿暖、看到希望的“活菩萨”。

各地开始出现自发性的集会。乡绅耆老带头,百姓们联名上书,按上密密麻麻的红手印,派遣代表,日夜兼程赶往凤栖城,要将万民书呈递御前,表达挽留凤主的赤诚之心。

通往京城的官道上,车马络绎不绝,除了日常的商旅,更多了许多面容朴实、眼神坚定的百姓代表。他们风尘仆仆,却目光炯炯,怀中紧紧揣着被视为比性命还重要的请愿书。

凤栖城内,宫门前的广场虽已被官府疏导,不再聚集大量人群,但每日仍有百姓自发前来,远远地朝着皇宫方向叩拜,或是将带来的瓜果、点心恭敬地放在宫门外指定的区域,以这种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凤主的爱戴与支持。

甚至有一些激进的年轻学子,在国子监外静坐,高声诵读称颂凤主功绩、驳斥大唐无理的檄文,引得无数路人围观附和。

这股由下而上、汹涌澎湃的民意洪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不仅让唐朝使团感到压力巨大,也让乞儿国朝堂上那些心怀异志者,不得不重新掂量行事的分寸。

二、朝堂暗涌,各怀鬼胎

与民间几乎一面倒的呼声不同,乞儿国的朝堂之上,暗流愈发湍急。

宰相慕容恪与兵部尚书等一众重臣,坚定地站在轩辕毅和毛草灵一边,积极执行着“拖延”与“示强”的策略。慕容恪亲自前往驿馆,与崔明远周旋,言辞恳切却又滴水不漏,以凤主需要静养、朝议需要时间为由,将正式回复的日期一推再推。兵部则雷厉风行,边境军队调动频繁,京畿演武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一股肃杀之气开始在军中弥漫。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心甘情愿被绑上这辆可能驶向战争的马车。

吏部侍郎赵元启的府邸,深夜,书房内灯火幽暗。

赵元启年约五旬,面容清瘦,三缕长须,看似儒雅,眼神却透着精于算计的油滑。他慢条斯理地品着茶,听着对面坐着的一位身着戎装的将领——镇西将军李悍的抱怨。

“赵大人,陛下此举是否太过冲动?”李悍声音粗豪,带着不满,“为了一个女子,竟要与大唐刀兵相向?我乞儿国虽经十年发展,但底蕴岂能与雄踞中原的大唐相比?一旦开战,边境首当其冲,我等多年经营恐怕……”

李悍镇守西境,与大唐接壤,若真爆发冲突,他的地盘便是前线,自然忧心忡忡。

赵元启放下茶杯,淡淡道:“李将军所言,亦是老夫所虑。陛下对凤主情深义重,我等臣子本不该妄议。然,为一己之情愫,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实非明君所为啊。”他话锋一转,“况且,凤主毕竟出身唐人,其心……当真全然在我乞儿国否?如今大唐来召,她内心究竟作何想法,谁又能知?”

这话语中的暗示,极其恶毒。

坐在另一侧的一位文官,御史台中丞周廷,捻着胡须附和道:“赵大人所虑极是。下官听闻,凤主近日以‘静养’为名,深居简出,连日常政务都交由女官处理。这……是否是在为离去做准备?或者,是在等待唐廷的进一步条件?”

这三人,赵元启掌管官员铨选,门生故旧遍布朝野;李悍手握西境兵权,举足轻重;周廷负责监察,言官身份可风闻奏事。他们暗中勾结,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那我们该如何是好?”李悍急切问道。

赵元启眼中闪过一丝阴鸷:“眼下陛下正在气头上,且民心汹涌,我等不宜直接反对。但我们可以……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