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岸 第一章 余姚,晨与尘(1/4)

第一节

姚江的水汽,混着早点摊上蒸腾的白雾,构成了我二十二岁夏天最主要的味道。

毕业一个半月,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同学们或北上广深,或考研考公,像一把被风吹散的种子,各自飘向明确的未来。只有我,林夕今,还像这江面上的水葫芦,在故乡熟悉的水域里打着转,根须找不到沉下去的力量。

母亲欲言又止的眼神,父亲沉默间多抽的几口烟,都成了无声的压力。于是,每天清晨来这家临河的“拾光咖啡馆”报到,成了我对抗焦虑的仪式。点一杯最便宜的美式,占一个靠窗能看到姚江的位置,然后打开笔记本电脑,假装自己是一个有方向、有计划的待业青年。

今天,这个仪式被一个陌生人打破了。

我常坐的位置,已经有人。

那是一个男人的背影,穿着简单的白色棉麻衬衫,肩线挺括,却莫名透着一股沉沉的倦意。他面前放着一台打开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复杂的曲线图,但他并没有看,而是偏着头,静静地望着窗外流淌的姚江。

晨光透过古老的窗格,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一刻,我莫名觉得,他不是在看风景,而是在……休息。像一头经历过长途跋涉的巨兽,终于找到一处可以暂时敛起所有锋芒与力量的洞穴。

我迟疑了一下,选择了离他最远的角落坐下。

咖啡的香气暂时安抚了焦躁的神经。我深吸一口气,继续与一份线上翻译的兼职测试题搏斗。是一段关于古希腊陶器纹样的英文资料,那些繁复的术语像纠缠的水草。

时间在键盘的敲击和江面的波光中悄然流逝。

突然,“哐当”一声脆响!

我惊得抬头,只见那个白衬衫男人猛地站起,他的咖啡杯碎在脚边,深色的液体蜿蜒流淌。他死死盯着笔记本电脑屏幕,脸色是一种近乎苍白的冷峻,方才的宁静荡然无存,一种无形的、极具压迫感的气场以他为中心骤然扩散。

我甚至能看见他放在桌沿的手,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他遇到了什么事?巨大的商业失败?还是……

没等我脑补完,只见他深吸一口气,那阵外泄的情绪风暴竟被他硬生生压了下去,快得像是我的错觉。他脸上恢复了一种近乎绝对的平静,只是眼底深处,还残留着一丝未能完全敛去的冰冷怒意。

他弯腰,沉默地、几乎是慢条斯理地收拾起地上的碎片。咖啡馆的服务生赶忙过来帮忙。

我的目光,却被他屏幕上那张已然占据整个画面的曲线图吸引了。那走势,像一道骤然坠落的悬崖。

鬼使神差地,我低声喃喃,用刚刚翻译资料时学到的词感叹了一句:

“……真像‘基里克斯陶杯’上的坠落图式。”

声音很轻,几乎融在空气里。

但他收拾碎片的动作,顿住了。

他抬起头,第一次,将目光准确地投向我。

那是一双极其深邃的眼睛,像姚江最深处的潭水,表面平静,底下却藏着看不见的漩涡与力量。被他看着,我忽然有些手足无措,仿佛自己无意间闯入了一个不该涉足的领域。

他站起身,没有理会走过来想道歉的店长,而是径直走到我的桌旁。

“你刚才说,‘基里克斯陶杯’?”他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我脸颊微热,点了点头:“嗯,就是那种古希腊的双耳饮酒杯,上面的彩绘常表现……英雄的陨落或命运的转折。你的那张图,曲线很像。”

他沉默地看着我,那目光不再是穿透一切的冷厉,而是带着一种纯粹的、发现某种意外之物的审视。

几秒后,他嘴角牵起一个极淡、却真实了许多的弧度。

“谢谢你的比喻。很……”他似乎在斟酌用词,“……贴切。”

他回到自己的座位,拿起东西,看样子是准备离开。经过我桌边时,他再次停下。

“我叫方舟。”他说,然后目光落在我屏幕上那段折磨了我一上午的英文资料,“看来,你不需要我赔你一杯咖啡,或许,更需要一个能安静讨论‘基里克斯陶杯’的邻居?”

他递过来一张素白的名片,上面只有一个名字“方舟”,和一个手写的电话号码。

“下次,位置给你留着。”

说完,他微微颔首,转身离开了咖啡馆。门外,一辆看似普通、线条却异常流畅的黑色轿车无声地滑入车流,载着他消失在余姚的晨光里。

我捏着那张质感特殊的名片,指尖仿佛还残留着他递过来时,那短暂一瞬的、微凉的触感。

窗外,姚江依旧平静地流淌。

但我隐约觉得,有什么东西,就在这个平凡的清晨,被打破了。

而我还不知道,打破的,是我按部就班的人生,还是一个……属于他的,隐形而庞大的世界。

第二节

方舟的名片,像一枚投入心湖的石子,涟漪散尽后,湖底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实感。

之后几天,我依旧去“拾光”,他常坐的那个位置果然空着。店长有一次闲聊般提起:“那位方先生啊,好像是搞投资的,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过人挺客气。”我点点头,心里却想,他那天的气势,可不仅仅是“客气”。

我没有拨打那个电话。一种莫名的矜持,或者说,是一种对那个隐形世界的本能警惕,让我按下了这份冲动。我们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一次偶然的交集,如同平行线短暂的视觉误差,终将各奔东西。

我把精力重新投回求职的汪洋,同时接了几个零散的翻译活儿。其中一个,是帮市博物馆新展的图录做英文校对,内容涉及良渚玉器。为了几个生僻的考古学名词,我泡在博物馆的资料室里,一待就是一下午。

资料室老旧,冷气开得不足,只有头顶的吊扇吱呀作响,搅动着混合了旧书和灰尘的空气。我被一个“玉琮神人兽面纹”的释义卡住,正对着一本厚重的考古报告蹙眉。

“神人兽面纹,通常解释为良渚先民沟通天地的媒介,兼具神权与王权的象征。”

一个低沉的声音在一旁响起,平静得像在陈述一个常识。

我猛地抬头。

方舟。

他站在资料室老旧的书架旁,光影将他挺拔的身形切割得半明半暗。依旧是简单的穿着,但与咖啡馆里的倦意不同,此刻的他,像一柄收入鞘中的古剑,沉静,却不容忽视。

“你……”我一时语塞。

“我来查点地方志。”他扬了扬手中一本泛黄的《余姚风物考》,目光落在我摊开的书页上,“遇到麻烦了?”

他的出现太过意外,我几乎是下意识地指着那个词:“这个‘媒介’的译法,用‘medium’太泛,‘bridge’又太实,总觉得差了点意思。”

他走近几步,没有看电脑屏幕,而是看着我,眼神里有一种专注的探究:“你认为它是什么?”

“我觉得……它更像一个‘密码’。”我被他的目光引导着,说出自己的想法,“不是简单的桥梁,而是一套复杂的、只有特定的人才能解读的,关于信仰、权力和宇宙观的密码。”

方舟的眼中,极快地掠过一丝光芒,像夜空中倏忽划过的流星。

“密码。”他重复了一遍,唇角似乎有微不可查的上扬,“很好的视角。那么,或许可以译为‘a symbolic cipher for cosmic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