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岸 第三章 世界的背面(3/3)

那一刻,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永远地改变了。

我依然坐在余姚家中这间小小的卧室里,但我的视线,已经穿透了墙壁,看到了更遥远、也更残酷的风景。

而方舟,不再是那个我需要仰望的神祇或麻烦。

他成了我的引路人。

而我,正以一种他自己都未曾预料的速度,追赶着他的脚步。

第三节

“远航科技”的事件,如同一次精准的预言,在次日金融市场开盘后迅速应验。

做空报告准时发布,措辞狠辣,直指专利与供应链核心。股价如断崖式下跌,市场一片哗然。而我,在余姚的家中,透过那块冰冷的屏幕,目睹了自己“直觉”被验证的全过程。

没有欣喜若狂,只有一种冰冷的、近乎麻木的战栗。我凭借碎片信息拼凑出的图景,竟能如此真实地左右一家巨头公司的命运,影响成千上万人的财富。这种力量感,带着令人心悸的重量。

方舟的通讯在收盘后接入,他的全息影像出现在我的房间里,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样子。

“感觉如何?”他问。

“像……徒手抓住了一条高压线。”我老实回答,指尖还有些发麻。

“习惯它。”他的语气没有任何安慰,“这只是岸边最微小的涟漪。真正的风浪,能轻易撕裂你认知中的整个世界。”

他话锋一转:“你的‘低熵秩序’比我想象的更具韧性,对信息场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常规训练可以加速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仿佛被投入了一个认知的加速器。方舟不再仅仅让我被动接收信息,他开始系统地教我解读那些“噪音”背后的密码——如何从学术论文的致谢辞里嗅到资本流向,如何从卫星图片的微小变化预判大宗商品波动,如何识别那些精心编织、用于误导市场的“故事”。

我的生活被彻底割裂。白天,我可能还在余姚的菜市场听着乡音讨价还价;夜晚,我的意识却沉浸在全球博弈的棋盘上,与看不见的对手过招。我甚至开始跟着方舟,通过加密线路,“旁听”一些真正顶尖圈层的讨论。那些谈话涉及未来十年的科技布局、能源革命乃至地缘格局的重新塑造,他们谈论人类命运的口吻,轻松得像在安排一次周末野餐。

我目睹了方舟如何在他那“池塘边”的位置上,以寥寥数语,引导或否决某些足以影响亿万人的计划。他很少动用他那神祇般的“构筑与洞察”之力,仅凭对信息和人性的精准拿捏,便举重若轻。

我开始真正理解他那句“我不在链上”的含义。他不仅是岸边的观者,更是规则的参与制定者,甚至是……潜在的颠覆者。

然而,就在我逐渐适应这种高强度节奏时,一丝不寻常的“噪音”出现了。

那是在处理一批关于新兴生物科技的投资评估时,我注意到几家看似毫无关联的离岸公司,它们的资金流向最终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研究方向——一种高度特异性的神经递质调控技术。公开资料显示其用于治疗罕见病,但某些深层信息碎片却暗示,它可能具备更广泛的、非治疗性的“行为影响”潜力。

更让我警惕的是,这几家离岸公司的股权结构,都采用了极其复杂的嵌套设计,最终指向一个模糊的、名为“熵减联盟”的实体。

这个名称,让我瞬间联想到方舟曾用“熵”来形容我带给他的宁静。是巧合?

我将这个发现连同我的疑虑,整理成一份简洁的报告,标记了最高优先级,发给了方舟。

他的回复快得异乎寻常,只有一行字:

“收到。暂停所有相关追踪。此事,我来处理。”

语气是我从未听过的凝重。

紧接着,我接入的信息流中,所有与“熵减联盟”及那几家公司相关的信息,如同被无形的手瞬间抹去,干净得仿佛从未存在过。

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取代了之前学习和成长的兴奋。

几天后,方舟突然出现在余姚。他没有约在“拾光”或任何公共场所,而是直接到了我家楼下。

傍晚时分,天色阴沉。他靠在车边,风衣的领子竖起,遮住了小半张脸,神色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眼神却锐利如鹰。

“收拾一下,带你去个地方。”他说,语气不容置疑。

“去哪里?”

他拉开车门,示意我上车。

“去看一看,”他沉声道,声音里带着冷冽的金属质感,“试图把‘岸边’的人也拖下水的人,留下了什么痕迹。”

车子引擎发出一声低吼,驶离了宁静的巷口,将余姚温柔的夜色,远远抛在了身后。

我知道,见习期结束了。

真正的风暴,已至。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