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改革的成功和太夫人的明确支持,像两剂强心针,让洛晚晚在侯府站稳了脚跟,也让她初步验证了“管理出效益”的思路在古代宅院同样适用。但喜悦是短暂的,理智很快回笼。节流,终究只是止血,无法造血。侯府每月数千两的巨额赤字,以及账面上那些触目惊心的呆账坏账,就像一个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仅靠克扣厨房用度、规范采购流程,无异于杯水车薪。
必须开源!没有可持续的收入来源,侯府这艘看似华丽的大船,迟早要沉。她可不想刚穿越过来,就体验一把“破产贵族”的凄惨生活。
接下来的日子,洛晚晚一边继续稳住内院的改革,将预算制和标准化流程尝试推广到针线房、采买处等几个支出较大的部门(遇到了阻力,但也在逐步推进),一边开始着手研究侯府的“资产状况”。
她以熟悉家业为名,向账房钱贵要来了侯府所有产业的地契、房契和历年账目。钱贵虽然不情愿,但在太夫人和萧煜默许的情况下,也不敢明着阻拦,只是送来的账册更加晦涩难懂,记录更是模糊不清。
洛晚晚也不指望他能提供什么有效信息,她让秋云帮着,将关键信息一点点摘录出来,自己在澄心苑的书房里,铺开大白纸,用自制的炭笔,开始写写画画。
一幅侯府的“资产负债表”和“产业分布图”在她笔下逐渐清晰。
资产方面:永安侯府的祖产还算丰厚。京中有三处位置不错的铺面,但目前只有一间租给了别人开绸缎庄,租金不高,另外两间长期闲置,几乎没什么收入。京郊有四个田庄,良田近千亩,但产出单一,主要种植粮食,除了缴纳赋税和供应侯府部分米粮外,余粮出售所得有限。此外,还有一些零散的林地、池塘,几乎处于荒废状态。
支出方面:除了庞大的人员工资(月例)、日常开销、人情往来,还有一项巨大的隐性支出——维持侯府体面的“形象工程”和维系萧煜在朝中关系的“政治投资”。后者是无法避免的,但前者,大有文章可做。
问题很明显:资产闲置率高,现有产业附加值低,收入结构单一且脆弱。
看着自己画出的图表,洛晚晚摩挲着下巴,经济学子的头脑飞速运转。仅仅依靠田庄收租和铺面那点微薄租金,当然无法支撑侯府的庞大开销。必须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本回报率!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脑中逐渐成型——发展侯府的“第三产业”!
首先,是那两间闲置的铺面。位于京城西市附近,虽不是最顶级的繁华地段,但周边也多住着些富商和中级官员,消费能力不弱。就这么空着,简直是暴殄天物!
洛晚晚设想,可以将其一改造为“高端定制成衣店”。利用侯府的名头和人脉资源(这本身就是无形资产),吸引贵族女眷。不卖普通成衣,主打“私人定制”、“独家设计”,甚至可以提供上门量体、专属搭配服务。布料可以用侯府库存的一些高档料子(清点库房时肯定能找出不少积压的好东西),或者与可靠的供应商合作。聘请手艺精湛但可能缺乏平台的绣娘、裁缝,给予有竞争力的工钱和分成激励。这生意,本小(相对而言),利厚,还能顺便处理库房积压,一举多得。
另一间铺面,可以开一家“精品杂货店”。不卖普通货色,专门搜罗各地的特色物产、新奇玩意儿,比如海外的琉璃镜、精巧的自鸣钟、南方的稀有果脯、别致的文房清玩等等。目标客户同样是追求生活品质的富贵阶层。利用侯府的关系网打通进货渠道,保证货品的独特性和品质。
其次,是田庄的改革。单纯种粮食,经济效益太低。可以划出部分土地,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比如花卉(供应城内制香、观赏需求)、药材(与药铺合作),或者搞特色养殖,比如饲养口感更好的黑猪、肉质细嫩的鹿、甚至尝试养殖水产。这些农副产品,不仅可以供应侯府自家消耗,节省采购成本,多出来的部分可以直接供应给京城的高档酒楼、府邸,或者就在自家新开的精品店里售卖,形成内部产业链。
越想,洛晚晚越觉得可行。这不仅仅是赚钱,更是对侯府现有资源的一次优化重组,是商业模式的小型创新!
她花了几个晚上,挑灯夜战,将这些想法细化、量化。她用炭笔绘制了简单的店铺布局草图,估算了前期投入成本(装修、进货、人工),预测了可能的收入和利润,甚至做了简单的风险分析(比如竞争、仿冒等)。她还将田庄改革的步骤、预期产出、市场对接方式都一一列出。
最终,一份名为《永安侯府产业优化及开源计划书》的、厚厚一叠、图文并茂的报告诞生了。这玩意儿,放在这个时代,绝对是惊世骇俗的存在。没有之乎者也的文言,全是简洁的白话和直观的数据、图表。
报告完成,下一步就是争取“投资人”的支持。最大的投资人,自然是侯府的实际掌权者,她的挂名夫君——萧煜。
这日晚膳后,洛晚晚估摸着萧煜应该在书房,便让秋云捧着那叠沉甸甸的计划书,深吸一口气,走向前院书房。
书房名“砺锋斋”,名字透着冷硬。门口的小厮见是她,通报后便恭敬地请她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