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知夏的靴底碾过最后一块冰碴子时,旧宅歪斜的破门发出“吱呀“一声响。
她仰头望了望门楣,呵出的白气在月光里散成雾,指尖抚过匾额背面那道用石子划的“云娘娘“——是哪个孩子趁夜溜来刻的,刻痕浅得像道抓痕,却比任何金漆都烫人。
“我来扶。“身后突然响起清怯的声音。
小阿圆不知何时从墙根挪了过来,裹着的灰布衫短了一截,露出细瘦的脚踝,冻得泛红。
她仰着头,睫毛上沾着霜,双手举得老高,掌心朝上——分明是想替云知夏托住匾额。
云知夏微怔,低头时正撞进那双清透的眼睛里。
前世在深山采药时,她见过被猎人陷阱困住的小鹿,眼神便似这般,带着惊惶的希冀。
她弯腰将匾额轻轻搁在小阿圆举着的手心里,指腹擦过女孩冻得发硬的手背:“冷吗?“
“不冷。“小阿圆咬着唇摇头,却在托住匾额的瞬间打了个寒颤。
匾额边角压得她虎口发白,可那点疼似乎比不过眼底的光,“我、我能帮娘娘挂......“
云知夏没接话,转身去够门楣上的钉子。
旧宅年久失修,门楣裂了道缝,她踮脚时绣鞋尖蹭到墙皮,落了些白灰在裙角。
小阿圆跟着踮脚,匾额被举得更稳了些,发顶的稻草绳头蹭过云知夏的手背,痒丝丝的。
“挂好了。“云知夏后退两步,仰头看“残烛堂“三个字在风里晃了晃,终于稳稳嵌进门楣。
月光漏过乌云,恰好落在“烛“字上,像是给那团火苗镀了层银。
小阿圆突然松开手,匾额的重量陡然消失,她踉跄两步,却顾不上扶墙,只是盯着门匾发怔。
直到云知夏的影子罩下来,她才惊觉自己眼眶发热,慌忙用袖口去擦:“对不住......我、我就是高兴......“
“我问你。“云知夏蹲下来,与她平视。
寒风卷起她斗篷的流苏,扫过小阿圆的鼻尖,“你想学医吗?“
小阿圆的手指绞着衣角,指节泛白。
她喉结动了动,声音轻得像片雪:“我娘......我娘就是吃了假的驱寒药才没的。
他们说那是香,点上就不冷......可那是毒香......“她突然攥住云知夏的手腕,指甲几乎掐进肉里,“我想......学会认药,以后不被人骗吃毒香。“
云知夏垂眸看那双手——手背还留着鞭痕,指腹磨出了薄茧,是常年拾煤渣的痕迹。
她从袖中取出枚银针,针尾缠着红绳,轻轻放进小阿圆掌心:“从今天起,你不是孤儿。“她握住女孩颤抖的手,将银针按进掌纹里,“是医者。“
小阿圆的眼泪“啪嗒“砸在针尾的红绳上。
她张了张嘴,想说“谢谢“,却见云知夏已经起身。
赵典簿不知何时站在院门口,抱着个粗布包裹,见她望过来,便低头掀开包裹:“七名疫后孩童,都是能认二十味药的。
老奴问过,都愿来作药童预备。“他搓了搓冻得发红的耳朵,“就是......都饿得狠,得先喂点热粥。“
云知夏瞥了眼包裹里露出的小脑袋——有个男孩正扒着布缝往外瞧,见她看来,立刻缩了回去。
她转身对小阿圆道:“带他们去灶房。“又对赵典簿道:“去实证院拿三斗粳米,再让墨七从库房调两床棉被。“
赵典簿应了声,刚要走,却被云知夏叫住:“等天亮,你去趟西市。“她摸出块碎银,“买二十个陶药罐,要带盖的。“她顿了顿,目光扫过院中的破缸,“再买些青灰,把墙缝都填了——医者的手,不能冻。“
三日后的朝会比残烛堂的寒风更冷。
柳尚书捧着《建疫病院疏》跪在丹墀下,五部侍郎列在他身后,像道笔直的墙。
云知夏画的图纸摊在龙案上,朱笔圈着“隔离区““药库““病童房“,连炭盆的位置都标得清楚。
“此疏若行,往后大疫不必再靠百姓求神。“柳尚书的声音带着老臣的颤,“防大于治,臣等愿以项上人头作保。“
太子放下茶盏,指节叩了叩案几:“云王妃仁心济世,实乃国之瑰宝。“他抬眼时目光扫过裴元衡,“柳卿此疏,联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