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 第三十六章 张文远(2/4)

斥候显然对此也有准备,连忙回禀:“回郭先生,据细作探明,吕布部众在其死后大多星散,部分被曹操、刘备两家收编。大将高顺拒不投降,已与陈宫一同殉主。那张辽,张文远,确被曹军所擒,但曹操似乎并未立刻招揽,也未处决,只是将其囚于军中,具体缘由,尚未可知。”

“哦?”刘湛的眉毛猛地一挑,身体不自觉地微微前倾,脸上露出了极感兴趣的神色。心中那股因吕布之死而产生的淡淡感慨,瞬间被一种强烈的、名为“机会”的情绪所取代。

张辽,张文远!

这可是他心心念念、在内心名将谱上挂了号的人物!历史上,那可是威震逍遥津,以八百精锐破十万之众,杀得江东小儿不敢夜啼的绝世名将!

他原本还时常遗憾自己崛起稍晚,时空阻隔,未能有机会在吕布败亡前招揽这位良将,没想到命运竟以这样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将张辽送到了他的“面前”——虽然是落在了他最强大的对手曹操手里。

“曹操为何不立刻招降张辽?”荀衍放下手中的账目,脸上露出疑惑之色,他抚须沉吟道,“张文远乃世之良将,有名将之姿,曹操素来以爱才、善于用人著称,岂会对此等人才置之不理,任其囚于军中?这不合常理。”

一直沉默旁观的贾诩,此时缓缓合上了手中的书卷,抬起他那双似乎永远古井无波的眼睛,声音低沉而清晰地分析道:“此正曹孟德狡黠精明之处,亦是我等之机会。吕布新亡,其势虽散,余威犹在,部众心思未定。张辽乃吕布心腹爱将,若曹操立刻予以厚待,高官厚禄招降,恐惹人非议,谓其不念旧主,凉薄寡恩,且易使新降之吕布部众离心,认为曹操轻慢旧谊。反之,将其冷处理,暂囚于军中,一则可观察张辽之心志气节,看他是否值得招揽;二则等待时机,待吕布之事影响稍冷,再行恩威并施之举,既可显其容人之量,又可让张辽感受到处境之艰难,更容易接受招抚。”

郭嘉抚掌,脸上露出了然且带着几分戏谑的笑容:“文和先生看得透彻!这就是说,曹操现在还没把这锅香气四溢的‘张文远’好饭正式端上桌,火候还差着呢!正好给了咱们下筷子的机会!主公,”他转向刘湛,语气变得认真而热切,“此将勇而有谋,沉稳忠义,非匹夫之勇,乃大将之才!若能得之,悉心用之,将来临阵破敌,镇守一方,其价值,胜得数万雄兵!绝不能让他落在曹阿瞒手里,否则便是如虎添翼,后患无穷!”

刘湛深以为然,重重颔首。

他深知张辽的历史评价和实际价值,更清楚一旦让曹操得到并善用张辽,对于自己未来的霸业将是何等巨大的威胁。

“奉孝,文和,既如此,可有良策?如何能从曹孟德手中,将张文远这等良将,‘请’到我们这边来?”他特意用了“请”字,足见其对张辽的看重与志在必得。

郭嘉眼珠灵活地一转,计上心头,嘴角勾起一抹狡黠的弧度:“主公,此事关乎曹操切身利益,硬抢肯定不行,容易引发直接冲突,于我方目前稳定长安的大局不利。需得借势而为,用巧劲。”他踱了一步,继续说道,“您如今是什么身份?是大将军,假黄钺,录尚书事,总揽朝政,名义上节制天下兵马军政!这张文远,虽是吕布部将,但吕布也曾受过朝廷官职,从法理上讲,他亦是朝廷将领!

如今主犯吕布伏诛,其麾下将佐如何处置,是杀是放是招抚,朝廷……也就是大将军您,完全有权过问、审理、裁决啊!”

贾诩微微点头,接口补充,将计策完善得更加周密:“奉孝所言,正是釜底抽薪之策。可下一道大将军府钧令,以朝廷名义,索要吕布余党,言明需押送至长安,由朝廷统一进行甄别、审理,以正 国法,以安人心。名义上,是针对所有被擒的吕布余党,以示公允,实则我等之目标,唯有张辽一人。曹操虽势大,兵多将广,但明面上,他仍需尊奉朝廷,至少在公开场合,要维护天子威严。他若强行扣留张辽不放,便是公然抗命不尊,藐视朝廷法度,于其一直以来塑造的‘匡扶汉室’之名有损。此乃阳谋,即便他看穿,也难有正当理由拒绝。”

刘湛眼前豁然开朗,此计甚妙!充分利用了自己目前在政治地位上的绝对优势,压曹操一头,让他吃个哑巴亏,有苦说不出。

“好!此计大善!就依二位先生之计!”他当即决断,对荀衍吩咐道,“文若,立刻以大将军府名义,起草文书,行文至曹操军中,言明朝廷欲审理吕布余党,着其将擒获之张辽等一干人犯,妥善押送,即刻启程前来长安!语气要郑重,法理要清晰,让他无可推诿!”

命令很快拟好并用印,由快马送出。

然而,数日后,曹操关于此事的正式回复尚未到来,却又有新的、更令人警惕的消息接连传来:曹操大军在彻底平定徐州、清除吕布残余势力后,已拔营起寨,正浩浩荡荡,旌旗蔽日,向着长安方向开来!

显然,解决了吕布这个心腹大患后,曹操再无后顾之忧,他要亲自前来长安,与刘湛进行新一轮的、面对面的、更为直接的较量了。

长安城内的气氛,因这个消息再次骤然紧张起来,如同拉满的弓弦。

刘湛一方面与郭嘉、贾诩、荀衍等人加紧商议应对之策,另一方面则命令徐晃、周仓,乃至新近投效的将领,进一步加强长安内外防务,严密监视曹军动向。

同时,他对于尚在曹操掌控之中的张辽的命运,也更加关注和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