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 第十二章 抉择(3/4)

他霍然回身,目光灼灼,如同燃烧的火焰,扫过荀彧,也扫过在场每一位神色各异的荀氏核心人物,声音如同金石交击,铿锵有力,在大厅中回荡:“故此,湛之意已决!不赴京,不外放!就以此颍川为根基,借此讨董之大义名分,进一步巩固实力,扩军备战,深根固本!我等要做的,并非仅仅响应号召,派兵应景,做那摇旗呐喊、为人作嫁之事;而是要借此天下瞩目的机会,将颍川真正经营成铁板一块,水泼不进,针扎不透!进,可积极参与天下角逐,于关键时刻发出我等的声音;退,可凭借坚固联盟与强军,保一方百姓安宁,成为这乱世中难得的净土!待讨董之事尘埃落定,无论成败,天下格局必将迎来前所未有之重塑,届时,拥有颍川坚实根基、强大武力与清正名望的我等,方有真正立足于此乱世、乃至影响天下走向的话语权与实力!”

这一番话,如同惊雷炸响,又如同洪钟大吕,彻底、清晰地表明了刘湛的战略意图——他拒绝走传统的、依附于朝廷或强大诸侯的仕途,而是要坚定不移地扎根地方,将颍川经营成独立的、强大的根据地,目标是成为割据一方、进而参与天下争衡的实权诸侯!

荀彧闻言,身躯微不可察地震动了一下,那双清澈的眸子里,瞬间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光芒——有惊讶,似乎没想到刘湛的野心和决断力如此之强;有审视,仿佛要重新评估眼前这个年轻人的格局与潜力;更有深深的、陷入权衡的思索。他并未立刻出言反驳或劝诫,而是陷入了沉默,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案几上轻轻敲击着。他不得不承认,刘湛对时局的分析,比他预想的更为冷静、更为冷酷,也更为一针见血,直指要害。在汉室权威已然崩解、中央政权名存实亡的当下,或许,这种看似“离经叛道”、充满了实用主义色彩的道路,才是真正有可能在乱世中生存下来,并且发展壮大的唯一途径。

荀衍、荀谌等人面面相觑,脸上难掩震撼之色。刘湛的选择,无疑是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狂妄的,但细细想来,结合他一贯的行事风格、已经展现出的能力以及颍川眼下初步成型的局面,又觉得这仿佛是水到渠成、情理之中的选择。只是这选择所带来的风险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也让他们的心头如同压上了更重的石块。

郭嘉此时方才悠悠开口,打破了沉默,语气中带着他一贯的慵懒与洞悉:“文若兄,如何?嘉早便说过,主公之见,深合乱世生存发展之至理。虚名不及实利,远水难解近渴。那洛阳的官职,各郡的印绶,如今不过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唯有紧握在手中的颍川,才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近水’,也是我们未来能否在这盘天下大棋中落子争胜的、最根本的‘本钱’。”他的话,像是一锤定音,为刘湛的抉择做了最精辟的注脚。

荀彧久久凝视着刘湛,仿佛要将他从里到外看个通透。良久,他方才长长地、深深地叹息了一声,那叹息声中,有对过往信念的些许眷恋,有对残酷现实的最终屈服,也有一丝放下包袱后的释然与新的决断。“罢了……罢了。”他喃喃道,随即抬起头,脸上露出一抹复杂的、却带着决然的神色,“湛公子见识之超卓,魄力之宏大,非常人可及,更远超彧之预期。既然你意已决,对此番大势洞察如此深刻,彧……不再多言。”他停顿了一下,目光转向荀衍等人,语气变得郑重无比,“荀氏,当倾全族之力,助湛公子,经营好颍川这片基业!将此作为我荀氏家族,在这乱世中,最重要的投资与未来!”

这等于荀氏家族最高层,正式、明确地认可并全力支持刘湛以颍川为根据地、参与天下争衡的战略方略!

大事既定,书房内那几乎凝滞的严肃气氛,终于缓和了许多。众人又围绕着如何进一步整合联盟内部、更高效地筹措粮草军械、更积极地探听关东各路诸侯动向等具体事宜,进行了深入而务实的商议,直到夜幕降临,方才陆续散去。

夜色如墨,悄然浸染了天空。一轮清冷的明月升起,皎洁的月华如水银泻地,无声地洒落在庭院中厚厚的积雪之上,反射出清冷而明亮的辉光,将夜晚映照得如同白昼。刘湛信步走出依旧残留着议论余温的书房,独自一人站在廊下,任由冰冷的夜风吹拂着有些发烫的面颊。拒绝了荀彧那极具诱惑力的举荐,意味着他彻底斩断了在这个时代按部就班、依附体系晋升的最后一丝幻想,真正意义上,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荆棘、血腥与无限可能的争霸之路。前路是成为霸主的辉煌,还是败亡的深渊,无人可知。一股混合着兴奋、沉重、孤独与巨大责任感的复杂情绪,在他胸中激荡、翻涌。

不知不觉间,他凭着感觉,踱步来到了后园那片熟悉的、他与荀妤曾多次偶遇或默契相约的梅林旁。寒夜中,梅花的冷香愈发清冽袭人。却见一株虬枝盘错的老梅树下,一个窈窕的身影正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身上披着一件几乎与雪地融为一体的雪白狐裘,在月华的笼罩下,周身仿佛散发着朦胧的光晕。正是荀妤。她正微微仰着头,凝望着枝头那些在严寒中紧紧包裹、却已显露出娇艳红色的花苞,神情专注而宁静,仿佛在等待着它们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