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王伦新梁山 第二十三章:风闻动江湖,文心铸根基(2/2)

“诸位先生都是此道高手,”王伦微笑道,“觉得这故事如何?若能润色演绎,编成一套章回体的《泼皮太尉》,在各地茶楼酒肆传讲,想必能引人入胜吧?”

说书艺人们都是人精,岂能听不出这故事影射的是谁?初时骇然,但见王伦气度不凡,又许以重利,且这故事本身极富戏剧性和传播性,稍加琢磨便觉热血沸腾。这若是讲出去,必能引起轰动!几人商议一番,终究抵不过名利的诱惑与内心那点“为民泄愤”的文人情结,答应下来。很快,一部活色生香、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的《泼皮太尉》便开始在“谛听营”的暗中推动下,于市井间悄然流传,高俅的丑恶发家史逐渐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虽不敢明指,但闻者皆心照不宣,无形中动摇了高俅在民间的声誉,也引来了朝中一些清流言官的注意。

“第二,”王伦继续对朱贵布置,“留意招揽那些屡试不第、生活困顿,但品行尚可、心中有股不平之气的落魄秀才。梁山,需要开蒙启智。”

很快,几位面带菜色却目光执拗的秀才被接引上山。王伦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稳定的待遇,交给他们一项任务——开设扫盲识字班!先从各位头领和其亲随开始,逐步推广到有志学习的喽啰。教材不拘一格,除了《千字文》等蒙学读物,王伦甚至亲自编写了一些结合梁山“替天行道”理念、通俗易懂的短句和故事。起初,杜迁、宋万等粗豪头领对此叫苦不迭,连武松都觉得拿着笔杆比拿着朴刀还累。但在王伦的强制要求和林冲、花荣等人的带头下,这项工作还是艰难地推行了下去。王伦深知,一支有思想、有文化的队伍,其凝聚力和战斗力,远非一群只知道厮杀的莽夫可比。

“第三,工匠!各类工匠!”王伦强调,“无论是铁匠、木匠、皮匠、医匠,甚至是会烧窑、会酿酒、会织布的,只要有一技之长,愿意上山,一律量才任用,给予优厚待遇!我们要在梁山脚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作坊区,力求刀枪弓矢、衣物药品,甚至日后更多的军需民用之物,都能逐步自给自足!”

这是一项长期的投资,见效慢,却关乎梁山的根基能否从“劫掠”转向“生产”,是从流寇向割据势力转变的关键一步。

朱贵将这些命令一一记下,他虽然不完全理解王伦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举措深意,但他能感觉到,寨主正在为梁山铺设一条与所有绿林山寨都截然不同的道路。这条路上,不仅有刀光剑影,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名为“秩序”与“根基”的东西在悄然滋生。

王伦站在山寨高处,听着远处校场上隐约传来的操练声,看着山下正在规划建设的作坊区地基,心中渐渐安定。武力是盾牌,经济是血液,而舆论与教育,则是塑造灵魂、指明方向的灯塔。他要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强大的山寨,更是一个拥有顽强生命力和明确未来的新生政权雏形。每一步,都需谨慎,但每一步,也都必须坚定地迈出去。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