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436 第二十八章 风里的消息(2/2)

这话问得直,张都督的汗一下子冒了出来,忙单膝跪地:“臣不敢!臣绝无此意!只是……只是山西都司离京远,臣平日里操练军务,对底下人约束少了,才出了这纰漏。”

朱祁镇没让他起来,而是拿起那本记着“虚列脚钱”的账册,翻到写着“山西都司”的那一页,递过去:“你看,王侍郎贪的脚钱里,有三成给了山西都司的人;前两年拦粮车后,宣府的粮总有‘损耗’,那些损耗的粮,也流去了山西。张都督,这些事,你真的一点都不知道?”

张都督捧着账册,手都在抖,声音也哑了:“臣……臣确实不知这些内情。但臣辖下出了这等事,臣难辞其咎!求陛下给臣一个机会,臣亲自去山西,把都指挥使押回京,再把前两年流走的粮追回来,送到宣府!”

朱祁镇看着他跪在地上的样子,忽然想起田埂上老农扶着歪秧苗的模样——有些秧苗歪了,是被草缠的,扶一扶、除了草,还能长;可要是根烂了,再扶也没用。他沉默片刻,才开口:“起来吧。你不用去山西,就留在京里,把五军都督府管的都司、卫所查一遍——看看还有多少人,敢借着‘核验’‘损耗’的由头,动宣府、大同的粮。”

他顿了顿,指了指案上的信笺:“杨士奇回京后,会把字条、证词都给你。你查的时候记着:我要的不是‘问罪’,是‘断根’——就像拔田里的草,不光要拔了苗,还得把根挖出来,别让它再缠秧苗、坏收成。”

张都督躬身应着“臣遵旨”,退出去的时候,脚步比来时沉了不少。暖阁里又静下来,朱祁镇走到案前,把字条、信笺和账册归拢到一起,压在小竹粮仓底下——竹篾的光透过缝隙,照在纸页上,像给那些字镀了层实诚的劲儿。

没过多久,宣府那边也送来了消息:王侍郎见粮官的事,被宣府总兵撞破,总兵把粮官扣了,还把王侍郎“请”在营里,等着京里的人去处置。

“王侍郎没跑?”朱祁镇有些意外,捏着塘报问王振。

“听说是宣府的兵卒围着营门,他跑不了。”王振笑着回话,“兵卒们说,陛下帮他们护着粮车、追着贪粮的人,他们得帮陛下看住王侍郎,不让他跑了。”

朱祁镇听着,忽然笑了——不是平日里看秧苗、晒青穗的软笑,是松了口气,又透着点笃定的笑。他走到窗边,风还在吹,只是这一次,风里没了之前的冷意,倒带着京郊稻田里稻穗灌浆的甜香。

“王振,”他指着远处的天际,“你看,天快晴透了。等杨士奇回京,把这些事查清楚、断干净,宣府的粮车就能顺顺当当走,京郊的稻子也能安安稳稳熟。到时候,咱们去晒谷场,蒸一大锅新麦馒头,给张百户、老农,还有宣府来的兵卒,都分一个。”

王振点点头,看着陛下的侧脸——风把他的衣摆吹得轻轻晃,眉眼间的稚气还在,却多了些能扛事的稳当。暖阁里的小竹粮仓,被太阳照得发亮,里面装着的青稻穗,仿佛已经酿成了新米,等着和秋阳、和风一起,蒸出最香的馒头。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