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雨来得急,前一晚还是朗朗星月,清晨起来,天就被铅灰色的云压得低低的,风里带着湿冷的潮气。
朱祁镇没等太监来请,自己蹬着鞋就往暖阁跑,嘴里还念叨着:“快去看看宣府的塘报,别让雨水淋坏了粮车……”
王振一边给他披外衣,一边小声劝:“陛下别急,粮车都有苫布盖着,淋不坏的。倒是京郊的稻田,这雨一下,不知那些秧苗能不能经住。”
这话戳中了朱祁镇的心,他猛地顿住脚:“对了!张百户田里的秧苗!咱们快去看看!”
等赶到京郊田埂时,雨已经淅淅沥沥下起来。水田里的秧苗被雨打得东倒西歪,好些刚抽出的稻穗沾着泥,眼看就要趴进水里。张百户带着几个兵卒正冒雨扶秧苗,老农也拄着拐杖在田里蹚着,浑浊的泥水没过了小腿。
“张百户!”朱祁镇顾不上打伞,踩着泥就往田里跑,“秧苗怎么了?能不能救?”
张百户见他过来,忙甩了甩手上的泥:“陛下怎么来了?这雨凉,您快回车上避避!秧苗……唉,怕是有一半要烂在泥里了。”
朱祁镇蹲在田埂上,看着那些被雨水打蔫的秧苗,眼圈一下子红了。这些秧苗里,有他亲手插的那几棵,现在也歪歪扭扭地泡在泥水里,像受了委屈的孩子。
“不能让它们烂了!”他忽然站起来,冲王振喊,“去宫里取工具!铁锹、木耙,还有……还有蒸馒头的笼屉!”
王振愣住了:“陛下,笼屉……要那东西做什么?”
“用来挡雨!”朱祁镇指着秧苗,“把笼屉扣在秧苗上,总能挡些雨水!快去!”
宫里的人来得飞快,十几只蒸馒头的大笼屉被搬到田埂上。朱祁镇带着兵卒和百姓,把笼屉一个个扣在歪倒的秧苗上,笼屉的竹篾缝隙间漏下零星的雨,却把最急的雨势挡住了。
老农看着扣在秧苗上的笼屉,抹着眼泪笑:“陛下这法子……真绝!往年遇着这急雨,秧苗总得烂一半,今年有了这‘竹罩子’,怕是能保住不少!”
张百户也直点头:“等雨停了,咱们把秧苗扶起来,再松松土,说不定还能赶上灌浆。”
雨渐渐小了,铅灰色的云被风吹散些,露出点天光。朱祁镇坐在田埂上,看着那些扣着笼屉的秧苗,忽然觉得手里的泥也没那么凉了。他想起太皇太后说的“日子要踏踏实实过”,现在才明白,这“踏实”里,有雨天里急中生智的笼屉,有田埂上溅起的泥点,还有百姓们看着秧苗时又哭又笑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