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436 第二十三章 粮仓里的光(1/2)

杨士奇来得时候,手里攥着户部的账册,步子迈得沉。他见朱祁镇正蹲在暖阁的小案前,拿支炭笔在纸上画些歪歪扭扭的格子——那是模仿通州粮仓的模样,每个格子里都写着“稻”“麦”“粟”。

“陛下这是……”杨士奇把账册捧在胸前,声音里带着几分斟酌。

朱祁镇头也没抬,拿炭笔点了点纸上最大的格子:“杨大人来得正好,你看,这是通州粮仓该有的样子。宣府的兵卒要吃馒头,得先有粮,是不是?”

杨士奇垂眸看了眼账册,又看了看那稚拙的画,忽然笑了:“陛下心里装着的,比老臣这账册还明白。户部给宣府拨的粮,按数是够的,只是……”

“只是什么?”朱祁镇猛地抬头,炭笔在纸上戳出个黑印。

“只是宣府那边山路难走,粮车运得慢,怕赶不上秋前送到。”杨士奇叹了口气,“往年这个时候,粮车早该到了,今年雨水多,路更难走。”

朱祁镇盯着纸上的“粮车”二字,忽然想起田埂上张百户那双沾着泥的手——要是粮送不到,那些守着边境的兵卒,是不是就吃不上热馒头?他把画着粮仓的纸推到杨士奇面前:“那怎么办?能不能让京营的兵帮忙运粮?就像他们帮着百姓插秧那样。”

杨士奇看着那纸上孩子气的提议,心头一热:“陛下说得是!老臣这就去安排——京营的兵卒本就该保境安民,帮着运粮,也是守土的本分。”

等杨士奇躬身退下,王振才小声说:“陛下操心的事太多了,当心累着。”

朱祁镇却摇摇头,把那支炭笔别在衣襟上:“不累。你看这炭笔,能画出粮仓,也能画出兵卒的饭碗。王振,你去告诉御膳房,今晚蒸馒头,要多掺些粟米——宣府的兵卒吃不上新麦馒头,咱们宫里就吃得素净些。”

当晚,宫里的馒头果然糙了不少,掺着粗粝的粟米面,嚼起来有些喇嗓子。朱祁镇却吃得格外香,每咬一口,都像尝到了田埂上泥土的味道。他让小太监把剩下的馒头装了两筐,说是“给京营帮忙运粮的兵卒打打牙祭”。

第二日一早,京郊的官道上就热闹起来。京营的兵卒们推着粮车,车辕上插着小旗,旗上画着和朱祁镇那支炭笔一样的“粮仓”图案。朱祁镇站在城楼上,看着粮车队伍慢慢走远,风里又飘来麦香,只是这一次,麦香里混着粮车的吱呀声,像是在应和着远处宣府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