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个大帝之姿弟子的命运 第五章渡人(3/4)

黑影慢慢地转过身来,模糊的轮廓渐渐清晰了一些,露出扭曲的面容。那张脸上布满凶神恶煞的纹路,眼睛是两个漆黑的空洞,却透着一股凛冽的寒意。他的身上依稀可以看到残破的盔甲,上面还沾着早已发黑的血迹,明显是一名战死的男子。

“把我渡化?”“黑影,即赵烈,发出一阵刺耳的冷笑,那笑声震得沈清欢耳膜嗡嗡作响,‘当年朝廷听信谗言,说我通敌叛国,抄我斩我副将’;”我跟着我出生入死,到头来却落了个“反派”的骂名,死无全尸;那些百姓受我庇护多年,危难时我带兵保护他们周全,可我蒙冤时,他们却冷眼旁观,连一句辩解都不敢说!朝廷负将士负我,连老天爷都负我!为什么我要被渡化?我要让所有的人都去尝我曾经受过的苦!”

话音未落,赵烈猛地扑了过来,周身的黑气如潮水般涌来,化作无数条黑色的毒蛇,咬向沈清欢。那些毒蛇经过的黑色的雾气都变得更加浓稠,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腥臭味。

沈清欢不敢大意,立即运转“渡心经”,金光在她的身前形成了一道坚固的壁垒。“滋滋”声不绝于耳,黑毒蛇撞上金光屏障,瞬间被灼伤,化作一缕黑烟消散,但随后更多的毒蛇也纷至沓来。

“赵将军,我知道您心里有怨气。”沈清欢一边抵挡着攻击,一边大声说道,声音清亮,穿透了嘈杂的嘶吼,“你为国征战多年,保佑百姓平安,立下赫赫战功,这些都是不应该忘记的。”可你残害无辜百姓,就能把心中的怨气洗干净吗?那些乡亲们与你无冤无仇,他们中还有人曾受过你,你却把他们拖进了苦海,让他们家破人亡,这与猜忌你的朝廷当年有什么不同?”

赵烈的进攻猛然一顿,那些黑毒蛇也是慢了几分。他空洞的目光盯着沈清欢,似乎在想她的文字。沈清欢见状,立即接着说:“你们当年戍边,老百姓冒着风雪给你们送送粮食;”你受伤的时候,是当地郎中为你熬夜诊疗;我对你忠心耿耿,即使被人污蔑,也不愿出卖你。这些难道你都忘了吗?”

“闭嘴!”赵烈突然嘶吼起来,眼中的空洞里闪过一丝挣扎,可很快又被浓郁的戾气淹没,“你懂什么!我我的副将被砍在城下,百姓围着看笑话;我亲耳听到朝廷说我通敌,把家眷流放三千里;我的将士战死沙场,连个墓碑也不放过!这些我怎么可能忘记!”

他周身的黑气越来越浓,那些黑色的毒蛇突然炸开,化作无数利爪朝沈清欢身上抓。这一次的进攻比之前猛烈了数倍,金光屏障剧烈摇晃起来,发出“咯吱”的响声,好像随时都会碎掉一样。

沈清欢咬紧牙关,全力运转心法,可灵力消耗得太快,她的额头上已经渗出了冷汗,道袍被戾气撕裂了几道口子,胳膊上也被利爪划出了深深的血印,鲜血瞬间流了出来,滴落一地。但她还是没有后退半步,目光坚定地注视着赵烈。

她知道,赵烈心中的怨气虽重,却没有彻底泯灭良知,刚刚的挣扎就是最好的证明。只要能让他看到实情,就可以唤醒他内心深处的善良。想到这里,沈清欢眼里闪过一丝决绝的神情。她猛地咬破指尖,血洒拂尘。她的血液因为常年修炼“渡厄心经”,蕴含着纯净的灵力,一接触拂尘瞬间迸发出耀眼的金光,比以前强烈了好几倍,几乎要把整个谷底照得通明。

“赵将军,你看清楚!”

金光中徐徐浮现出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在黑色的雾气中如电影般展开。

第一幅是朝堂之上的画面。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臣跪在金銮殿外,额头磕得鲜血直流,声音沙哑地叫道:“皇上!”赵将军忠君爱国、战功赫赫,绝不可能通敌叛国!求陛下明察!”他们跪了整整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直到昏死过去。

第二幅是战场之上的画面。赵烈牺牲后,几名幸存下来的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将同伴的尸骨收敛起来,在一片荒地上为他们立起了简易墓碑。他们跪在墓碑前,哭着发誓:“将军,弟兄们一定要为你们洗刷冤屈,让功绩让世人铭记!””

第三张图片是望云村。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农,背着布包,一步走到谷边,把包里的祭品摆在地上,向谷内磕头:“赵将军,当年若不是你,我们村早就被匈奴烧了。”老奴年年来看你,你的委屈一定会洗刷一遍。“老农就是当年受赵烈恩惠的人,他每年都要来祭拜,从来没有间断过。”

第四幅画是在皇宫内。新帝即位后,立即下令对赵烈案进行重查,最后才查明是奸臣陷害。新帝下旨为赵烈平反,追封他为镇国大将军,把他的功绩刻在凌烟阁上,还派人把他被流放的家眷找回来安置妥当。画面中,赵烈的老母亲捧着刻有“镇国大将赵烈”的牌匾,老泪纵横,却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没有”这是不可能的……”赵烈呆呆地站在原地,巨大的黑影剧烈地颤抖着,那些锋利的利爪顷刻间化为乌有。他空洞的双眼死死地盯着金光中的画面,泪水从空洞中喷涌而出,化作黑色的薄雾,只是在触碰到金光的一刹那,悄悄地消散了,“他们……”他们是真的没有忘记我呢?那些老臣子们……我的将士们!还有那位老农……\

“从来都不是。”沈清欢收起拂尘,声音温和却坚定,周身的金色光芒渐渐柔和下来,“朝廷早已为你你的功绩载入史册,你的名字与那些开国功臣并列凌烟阁上。”那些你以为的“冷眼旁观”,不过是乱世中寻常百姓的自保,他们手无寸铁,面对朝廷的威严,连自己都难保,却始终不忘你的恩情。每年清明,你的战死之地,到处是民众自发献上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