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个大帝之姿弟子的命运 第十章本心(2/3)

“老丈,你纳鞋底那么细,不怕累么?””洛书白忍不住走上前问道。他见老人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便从行囊里取出水囊递了过去。

老鞋匠抬起头,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中挤出一抹温和的笑意,接过水囊喝了一口,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到一边:“多谢老先生。”做鞋这一行,讲究的就是细心。针松了,鞋底不穿不了几天就要磨破;线迹歪了,鞋面无法贴合脚型,走路都慌。”

他拿起纳好的鞋底,迎着阳光,满眼自豪:“我做鞋五十多年了,镇上的人都舍得找我做鞋。”不是我有多好的手艺,是我懂得,做人做事和做鞋一个道理——得踏踏实实。步步为营,一针一线的功夫,半点马虎不得。”

“踏踏实实地……”洛书白喃喃地重复着这两个字,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的撞了一下一样。师傅问“何为修”,长老说“修是戒律”,先生说“修是配伍”,但这位老鞋匠口中的“踏踏实实做事”,似乎更接近“修”的精髓。修行不就是在日复一日的执着中打磨自己的心性么?就像这纳鞋底,看似枯燥重复,实则每一针都是对心性的锤炼。

他向老鞋匠道谢后继续前行。出了小镇,便是一片空旷的庄稼地。正是春耕时节,许多农人散落在田埂上,有的在犁地,有的在播种,吆喝声、牛叫声混杂在一起,生机勃勃。洛书白沿着田埂缓步走去,视线落在不远处一位农民的身上。

农夫约莫四十多岁,赤着脚踩在泥地里,手里攥着锄头,正一下下使劲刨土。阳光毒辣,把他晒得皮肤黝黑发亮,汗水顺着脸颊淌下来,滴在湿漉漉的泥土里,顷刻间就没了踪影。可他脸上却没有丝毫的疲惫,反而带着一种满足的笑意,不时直起身捶捶腰,看着耕种的土地,眼中满是期待。

“大爷,种地那么辛苦,你怎么还那么高兴?””洛书白走过去,递上一块手帕。

农夫接过手帕擦汗,爽朗地笑了:“辛苦的辛苦,但是这点辛苦是值得的!”你看这片土地,你用心耕种,它才不长野草;你按时播种,它将为你发芽;你浇灌好了,它就会给你结出果实。去年我种的麦子收成不错,家里的孩子学费就有着落了,媳妇也可以添件新衣了。”

他蹲下身子,抓起一把土放在鼻尖闻闻,泥土的腥味在他看来比花香还好闻:“这土地是最真的,从来没有骗人的。”你付出多少,它就会回报你多少,根本不存在半点虚假。这就是我们庄稼人眼中的‘真真真收获。”

洛书白的心猛地一颤。“真的在付出”,这四个字如同一道微光,穿透着他心头的迷雾,若隐若现。他一直认为“真”是虚无缥缈的本源之道,是需要参透天地玄机才能触及的真理,但在这位农民眼里,“真”是汗水滴进泥土里的踏实,是付出之后收获的满足感。这种朴素的认知,反而比典籍中玄奥的论述,更能直击精髓。

他感谢农夫,脚步越来越轻快。接下来的日子,洛书白走过的地方多了,见的人也多了。

在县城的学校里,他见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教书先生。先生正在给一群小朋友讲解论语,声音不大,但字迹清晰。上完课,洛书白问他“何为道”,先生推眼镜,笑道:“于我而言,道即教书育人。”把知识传递给这些娃娃,让他们明事理,辨是非,将来做个有用的人,这就是我穷尽一生的方法。”

在山间药庐,他认识了一个行脚郎中。郎中刚刚为一位山民诊治完风寒,就忙不迭地煎药。洛书白问“道”,郎中便便答:“大道理我不懂,只知行医,当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能为病人解除病痛,使濒危者起死回生,这就是我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