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心总裁是戏精 第十八章:姜晚母亲的康复,家庭的温暖(3/3)

饭桌上,傅沉舟给岳母夹了一块羊肉,又给姜晚盛了一勺咸烧白:“晚晚,你爱吃的,今天特意让妈多放了点芽菜。”

姜晚咬了一口咸烧白,肥而不腻,芽菜的香味渗进肉里,是小时候的味道:“好吃,妈,您这手艺又进步了。”

傅老夫人笑着说:“喜欢就多吃点,以后常回来吃。亲家母,你要是不嫌弃,以后就住在这里,咱们一起织蜀锦,一起看沉舟修复古籍,热热闹闹的,多好。”

姜母愣了一下,眼神里带着点犹豫:“老夫人,我住在这里,会不会给你们添麻烦?我现在身体还没完全好,说不定还要你们照顾……”

“说什么麻烦!”傅老夫人打断她,语气很真诚,“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忘了?上次沉舟修复那本明代的《蜀锦图谱》,还是你帮他整理的纹样?你对蜀锦的了解,比我们都深,以后你要是住在这里,还能帮沉舟不少忙呢。再说,晚晚也希望你能住得近点,她天天能看到你,也安心。”

傅沉舟也跟着说:“阿姨,您就住下来吧。家里有客房,我已经收拾好了,窗户朝南,阳光好,您平时可以在院子里晒晒太阳,看看书。刘院长说,等您身体再好点,他还想请您去蜀江锦院给年轻织工讲讲老纹样呢。”

姜晚握住母亲的手,眼神里满是期待:“妈,留下来吧,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多好。”

姜母看着女儿期待的眼神,看着傅老夫人真诚的笑容,看着傅沉舟体贴的样子,心里的犹豫慢慢消散了。她点了点头,眼眶有点发热:“好,那我就打扰你们了。以后我们一起织蜀锦,一起看沉舟修复古籍,好好过日子。”

饭桌上的气氛一下子更热闹了。傅老夫人给姜母讲傅沉舟小时候的趣事,说他三岁时就拿着小锤子敲家里的旧木盒,说要“修复”,逗得大家都笑了;姜母给大家讲她年轻时织蜀锦的经历,说以前织一幅蜀锦,要坐在织机前三个月,手指都磨出了茧,却一点都不觉得累;傅沉舟给大家讲修复古籍时遇到的趣事,说上次修复一本清代的医书,里面夹着一张老成都的茶馆账单,上面写着“一碗盖碗茶,两个蛋烘糕”,才两分钱。

吃完饭,傅沉舟泡了一壶老成都的茉莉花茶,用的是外婆传的盖碗茶具。四个茶杯摆成一排,茶盖轻轻搭在杯口,茉莉的香气飘在院子里。姜晚靠在傅沉舟身边,看着母亲和婆婆坐在桂花树下聊天,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落在她们身上,像撒了一层碎金。

“沉舟,”姜晚小声说,“你说,我们以后会不会一直这么幸福?”

傅沉舟握住她的手,指尖摩挲着她的指节,像在感受什么珍贵的东西:“会的。老成都人说,‘家和万事兴’,我们有妈,有老夫人,有彼此,还有我们喜欢的蜀锦和古籍,这样的日子,就是最好的幸福。”

姜晚靠在傅沉舟肩上,看着院子里的红灯笼,心里满是温暖。她想起母亲生病时的担心,想起傅沉舟日夜操劳的样子,想起傅老夫人的体贴照顾,忽然觉得,幸福不是轰轰烈烈,而是这样细水长流的温暖——有亲人在侧,有爱人相伴,有自己喜欢的事可做,像老成都的汤,慢火炖出来的,才最香;像蜀锦的纹样,一针一线织出来的,才最真。

傅沉舟看着怀里的妻子,看着不远处聊天的母亲和岳母,心里也满是喜悦。他想起外婆说的话,“家是根,不管走多远,都要记得回来的路”。现在,他有了自己的根,有了温暖的家,有了深爱的人,以后的日子,就像修复好的古籍,虽然有过岁月的痕迹,却会更加珍贵;像织好的蜀锦,虽然有过丝线的缠绕,却会更加美丽。

暮色渐浓,院子里的红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光映在每个人的脸上。姜母和傅老夫人还在聊织蜀锦的事,姜晚靠在傅沉舟身边,手里拿着那枚银簪,傅沉舟握着她的手,指尖轻轻拂过簪子上的回纹。远处,府南河的水声隐约传来,像一首温柔的歌,唱着这个家庭的幸福与温暖。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