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心总裁是戏精 第十八章:姜晚母亲的康复,家庭的温暖(1/3)

成都的冬至总裹着一层绵柔的雾,府南河的水汽漫过九眼桥,落在傅沉舟的车窗上,凝出薄薄的霜花。早上八点,他把车停在市一院住院部楼下,后座堆着叠得整齐的衣物——浅灰色的羊绒衫是傅老夫人特意选的,说贴身穿暖和;驼色的棉马甲绣着暗纹蜀锦,是他上周找蜀江锦院的老匠人定制的,领口和袖口都缝了软绒,怕磨着岳母的皮肤。副驾驶座上,外婆传下来的紫砂保温壶里焖着当归黄芪鸡汤,砂壶外裹着靛蓝色的蜀锦方巾,缠枝莲纹在雾色里若隐若现,像藏在时光里的暖意。

“沉舟,你要不要再检查下,妈吃的药带齐了吗?”姜晚坐在副驾,手里翻着病历本,指尖有点发颤。母亲住院的这两个月,她瘦了一圈,眼下的青影还没完全消,可眼睛里的光却比往常亮——昨天医生说母亲的风湿性心脏病控制住了,各项指标都达标,能出院回家休养,她激动得半夜没睡,反复确认今天要带的东西。

傅沉舟伸手覆在她的手背上,掌心的温度透过手套传过来:“都齐了,药分好装在小瓷盒里,早中晚各一格,瓷盒是上次修复古籍时收的清代青花小碟,你说阿姨喜欢素雅的,我特意找工匠改的。”他顿了顿,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竹制书签,“还有这个,给阿姨解闷的,上面刻了《蜀锦谱》里的句子,我上周抽空刻的,阿姨住院时不是说喜欢看这些老东西吗?”

姜晚接过竹书签,指尖拂过上面的阴刻字迹——“织作虽繁,必不敢省人工;锦缎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字体是傅沉舟惯用的瘦金体,刚劲里带着温柔。她抬头看向傅沉舟,眼眶有点发热:“你怎么连这个都想到了?”

“阿姨喜欢,就值得。”傅沉舟笑了笑,发动车子,“走吧,阿姨肯定等急了。”

住院部三楼的病房里,姜母正坐在窗边叠衣服,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她身上,给她花白的头发镀上一层浅金。她穿的深蓝色棉袄是傅沉舟上个月送的,袖口已经洗得有些软,却叠得整整齐齐。床头柜上,放着一本翻开的古籍复印件,是傅沉舟特意给她印的《蜀锦谱》残页,上面用红笔标了些简单的织锦纹样,旁边压着一个竹制杯垫,是姜晚之前编的。

“妈!”姜晚推开门,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

姜母抬起头,看到女儿和女婿,眼睛一下子亮了:“回来了?外面冷不冷?沉舟,快坐,我刚还跟隔壁床的阿姨说,你今天肯定会早点来。”她想站起来,傅沉舟赶紧上前扶住她:“阿姨,您慢点,别着急。”

“没事,现在好多了,医生说回家多休养,过阵子就能跟着你学织蜀锦了。”姜母笑着说,眼神落在傅沉舟手里的保温壶上,“又给我带鸡汤了?你这孩子,总这么费心,我住院这两个月,你天天来送汤,还总帮我读那些老谱子,比晚晚还细心。”

傅沉舟把保温壶放在床头柜上,拧开盖子,鸡汤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里面飘着几片黄芪和当归,颜色清亮:“阿姨,这是老成都的方子,我问了蜀江锦院的刘院长,他说当归黄芪能补气血,适合您现在喝。您尝尝,今天炖了三个小时,肉都炖烂了。”

姜晚拿起碗,盛了一勺汤,吹了吹递到母亲嘴边:“妈,你快尝尝,沉舟今早五点就起来炖了,说要赶在你出院喝热的。”

姜母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滑到胃里,舒服得眯起眼睛:“好喝,比外面馆子炖的还香。沉舟,你这手艺,跟你外婆学的吧?上次你说你外婆以前在青华路开过小茶馆,炖的汤特别有名。”

“嗯,”傅沉舟点点头,帮姜母收拾行李,“外婆说,老成都的汤,讲究‘慢火出真味’,跟修复古籍一样,急不得。她以前炖鸡汤,都要先用温水焯三遍,再用砂锅焖,说这样肉不柴,汤还鲜。”

收拾行李时,姜母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小的布包,打开里面是一枚银质的发簪,样式很旧,上面刻着简单的缠枝纹:“沉舟,这个给你,是我年轻时我母亲给我的,现在我也用不上了,你给晚晚戴吧。这簪子是老银匠打的,上面的纹样是蜀锦里的回纹,寓意‘生生不息’,你们以后好好过日子,我就放心了。”

傅沉舟接过发簪,银质的表面已经氧化成暗灰色,却透着岁月的温润。他递给姜晚:“快戴上,阿姨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