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阳光透过“青岚设计”的落地窗,落在姜晚办公桌上那本泛黄的民国《良友》画报上。画报里穿月白旗袍的女子正捧着青瓷茶杯,与她手边外婆留下的民国薄胎瓷杯遥遥相对——这是她为“金陵旧梦”项目准备的灵感素材,项目旨在为南京十家民国老字号做文创焕新,从银楼首饰到茶社包装,都要藏着老金陵的魂。
“姜主管,评审会定在下午三点,客户那边会派负责人过来。”助理小陈把打印好的方案册放在桌上,眼神里藏着佩服,“上次您说的民国‘缠枝莲纹’,我查了博物院的资料,果然和您画的一模一样。”
姜晚指尖抚过方案册上的纹样线条,想起三个月前接项目时的场景。当时公司里有五位设计师竞标,李娜拿着厚厚一叠现代文创案例,说要“让民国元素年轻化”;而姜晚带的,是外婆 1948年在颐和路帮佣时记录的生活手册——里面画着主人家银楼里的錾刻花纹、茶社里的青花茶杯纹样,还有她小时候外婆教她叠的民国纸鸢样式。
“民国不是猎奇的符号,是要让现在的人摸到当年的温度。”评审会上,姜晚把纸鸢样式印在笔记本封面上,“比如宝庆银楼的吊坠,我用的是民国‘平安锁’的形制,锁芯刻‘金陵’二字,用的是 1930年代的錾刻工艺,这样既保留记忆,又能日常佩戴。”
客户代表是民国老字号“同和茶社”的第三代传人周老先生,当时就拍了板:“姜设计师懂民国的魂——我父亲当年给客人倒茶,茶杯沿的青花要刚好对着客人,这细节,你方案里写了。”
这话像根刺扎在李娜心里。她在公司做了五年民国主题设计,去年还因为“民国月份牌”设计拿过奖,却没想到被刚晋升主管的姜晚抢了风头。散会时,李娜路过姜晚工位,瞥了眼那本民国生活手册,语气带酸:“靠家里老物件凑灵感,也算本事?”
姜晚没接话,只是把手册放进抽屉——她知道李娜的不甘心,但设计不是争高低,是对得起那些沉淀的岁月。可她没料到,这份退让会换来更大的风波。
下午评审会开始前半小时,姜晚突然接到周老先生的电话,老人声音带着急:“姜设计师,你们发过来的最终方案,怎么把银楼吊坠的‘平安锁’改成爱心形了?还有茶社的包装,青花纹样怎么成了卡通图案?”
姜晚心里一沉,立刻打开电脑里的方案文件——屏幕上的设计图果然被改得面目全非:民国“海派花鸟纹”变成了网红款雏菊,茶社包装上的“同和”二字从民国楷书改成了加粗黑体,连她标注的“薄胎瓷杯壁厚 2毫米”都被改成了 5毫米,备注写着“成本更低”。
“周老先生,您先别着急,我马上查清楚。”挂了电话,姜晚手指飞快地点开文件属性,修改记录显示,昨天下午四点十五分,有人用内部账号登录过她的设计端——那段时间她去了档案馆,为了确认民国茶社的桌椅形制,临走时没关电脑。
“姜主管,客户都到会议室了,您怎么还不去?”小陈慌慌张张跑过来,“李娜姐已经过去了,说帮您先介绍方案。”
姜晚攥紧了鼠标,指甲泛白。她打印出修改前后的对比图,快步走向会议室——推开门就听见李娜的声音:“这次方案调整,主要是考虑到年轻消费者的喜好,比如这个爱心吊坠,比老气的平安锁更受欢迎。”
周老先生脸色铁青,手里捏着自家传下来的民国银锁:“这不是调整,是糟践!我爷爷 1925年创茶社时,包装上的青花是请珠山八友的弟子画的,你这卡通图案,对得起当年的匠人吗?”
经理也皱着眉,看见姜晚进来,语气带着责备:“姜晚,方案怎么回事?客户说和之前沟通的完全不一样,现在要求赔偿五万块,还要换设计师。”
会议室里的目光都落在姜晚身上,李娜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姜晚深吸一口气,把对比图放在桌上:“经理,周老先生,这份修改后的方案不是我做的。你们看,原稿里银楼吊坠的錾刻纹路,参考的是 1935年《工商半月刊》里宝庆银楼的工艺记载,每一笔都有依据;而修改后的爱心形,根本不符合民国时期的首饰形制——民国银饰讲究‘意形合一’,不会用这么直白的现代符号。”
她又翻到茶社包装那页:“还有这个青花,原稿用的是‘淡描青花’,是民国茶器的典型风格,我还特意去南京博物院查了同和茶社 1940年的老照片,杯子上的纹样和我画的一致;修改后的图案,发色浓艳,是现代工业青花的特点,和民国工艺完全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