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姜晚的生日惊喜,傅沉舟的用心
琉璃灯在颐和路 38号的回廊里泛着暖黄光晕,傅沉舟握着方向盘的指节轻轻叩了叩真皮座椅,目光落在副驾上姜晚垂着的睫毛上。十月的南京带着桂花香,车窗外掠过的法国梧桐叶正簌簌落着,像极了他藏在心底三个月的心事——从确定要给姜晚办生日宴那天起,这处民国老洋房的每一块雕花地砖,都沾过他深夜考察的足迹。
“还在猜去哪里?”傅沉舟偏过头时,车载音响正飘出周旋《天涯歌女》的调子,老唱片特有的沙沙声裹着桂香钻进车厢。姜晚果然被勾起了兴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车窗上凝结的薄露:“刚才路过宁海路的时候,我好像看到外婆以前带我去过的那家梅花糕铺子了。”
她的声音里带着点怀念的软,傅沉舟心里轻轻一揪。他当然知道那家铺子——为了摸清姜晚的童年,他前前后后找过她小学班主任、老街坊,甚至翻遍了她发小朋友圈里十年前的照片,最后在秦淮区档案馆查到,姜晚的外婆年轻时曾在颐和路这带做过民国官员家的帮佣。
“快到了。”傅沉舟停稳车,伸手替姜晚解安全带时,指腹不经意擦过她的手腕。他看见姜晚耳尖泛红,想起三个月前在上海拍卖会上,他为了拍下那盏民国琉璃灯,和一个古董商竞价到凌晨,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姜晚小时候没见过的精致,他都要补回来。
推开老洋房厚重的胡桃木门时,姜晚先闻到的是美龄粥的甜香。廊柱上挂着的黑白老照片里,穿旗袍的女子正倚着露台栏杆笑,傅沉舟忽然从身后轻轻环住她:“知道这房子的主人是谁吗?”
话音未落,客厅的水晶灯突然亮起。姜晚的外婆拄着拐杖从人群里走出来,手里还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梅花糕,眼眶红红的:“晚晚,外婆以为再也来不了这地方了。”
姜晚猛地回头,看见发小苏晓手里举着她小学时的钢琴比赛奖状,高中班主任捧着她当年最爱的《边城》,连远在国外的表哥都站在壁炉旁挥手——这些人,都是她以为“没时间”“走不开”的至亲挚友。她张了张嘴,却发现声音卡在喉咙里,只能看着傅沉舟从侍者手里接过一个紫檀木盒子,慢慢打开。
盒子里铺着暗纹绒布,放着的却不是首饰,而是一叠泛黄的信纸。“这是你外婆 1952年在这里写的信,”傅沉舟的声音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紧张,“我在市档案馆查了半个月,才找到这些——她说当年在这里帮佣时,总想着以后能让孙女来看看,看看有琉璃灯的大房子。”
姜晚的眼泪终于落下来,滴在信纸上晕开墨迹。外婆走过来握住她的手,指腹划过信上“晚晚要像小月亮一样亮”的字迹:“沉舟这孩子,上个月就来找我了,说要给你办个像样的生日宴,还问我你小时候爱吃什么、爱听什么歌。”
就在这时,客厅的留声机突然停了。负责播放音乐的侍者慌慌张张跑过来:“傅先生,原定的钢琴老师路上堵车了,可能赶不上了。”
姜晚心里轻轻一沉——她小时候学过五年钢琴,后来因为外婆生病没钱交学费才放弃,傅沉舟大概是从哪里打听来的,想给她一个重温旧梦的惊喜。她刚想开口说“没关系”,却看见傅沉舟从西装内袋里掏出一个录音笔,按下了播放键。
熟悉的《致爱丽丝》旋律从喇叭里流出来,带着点杂音,却是她十二岁那年在学校文艺汇演上弹的版本。“我找你小学同学要的,”傅沉舟挠了挠头,难得露出点幼稚的窘迫,“本来想让老师伴奏,让你再弹一次,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