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心总裁是戏精 第十二章 姜晚的职场首秀 傅沉舟的暗中助(2/3)

晚上回到家,姜晚把自己摔在沙发上,盯着天花板发呆。桌上的项目资料摊开着,客户的需求条款像小锤子,一下下敲在她心上。傅沉舟回来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客厅的灯没开,只有阳台的落地灯亮着,姜晚蜷缩在沙发上,怀里抱着抱枕,侧脸埋在阴影里,连他开门的声音都没听见。

“怎么不开灯?”傅沉舟走过去,按下客厅的吊灯开关。暖黄色的灯光漫开来,照亮了姜晚眼底的红血丝和桌角的纸团。他没直接问,而是转身去了厨房,很快端来一杯柠檬蜂蜜水——他记得她每次熬夜改图,都喜欢喝这个,说能缓解眼睛酸涩。

“先喝点水。”他把杯子放在她手边,在她身边坐下,指尖轻轻碰了碰她的胳膊,“是项目遇到难题了?”

姜晚沉默了几秒,终于抬起头,声音带着点疲惫:“客户要做青溪山居的民宿设计,要求融合竹编和夯土,还要有亲子区和非遗体验空间。前几版方案都被否了,我画了一天草图,都觉得不对——要么太传统,像个博物馆;要么太现代,丢了竹编的魂。”

傅沉舟拿起桌上的资料,翻到竹编工艺那页,手指停在“经纬交错法”的介绍上:“这种工艺,除了做装饰,能不能做结构?比如……用竹材和钢材结合,做亲子区的廊架?既安全,又能体现竹编的特点。”

姜晚愣了一下,眼睛忽然亮了点:“我倒是想过用竹编做廊架,可担心孩子会扯竹条……”

“那可以在竹编外层加一层透明的亚克力板,既能保护竹编,又不影响美观。”傅沉舟的指尖在纸上轻轻画了个廊架的轮廓,“而且青溪的夯土,是不是可以用来做亲子区的矮墙?让孩子能在上面画画,或者做小雕塑——既利用了当地材料,又满足了亲子互动的需求。”

这些话像一束光,突然照亮了姜晚的思路。她猛地坐直身体,拿起笔在纸上快速画起来:“对!我可以把非遗体验空间和夯土墙结合,让游客能亲手体验夯土的过程;竹编不仅能做廊架,还能做灯具——用细竹条编出镂空的灯罩,晚上开灯时,光影落在地上,就是竹编的纹样!”

傅沉舟看着她眼里重新燃起的光,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没再多说,只是安静地坐在旁边,看着她一边画一边小声念叨,偶尔递过一张新的画纸,或者帮她把散落的资料整理好。直到姜晚画完最后一笔,抬头看他时,才发现已经快十一点了。

“呀,这么晚了!”姜晚揉了揉肩膀,才想起自己还没吃饭。

傅沉舟笑着起身:“我让厨房温了粥,现在去热一下。你先洗澡,洗完刚好能喝。”

等姜晚洗完澡出来,客厅的灯已经调暗了,餐桌上摆着一碗青菜瘦肉粥,旁边还有一碟她喜欢的酱萝卜。傅沉舟坐在餐桌旁,手里拿着手机,似乎在跟谁发消息。见她过来,他把手机收起来,笑着说:“快吃吧,粥要凉了。”

姜晚没多想,坐下大口喝起粥。温热的粥滑进胃里,驱散了一天的疲惫。她不知道的是,傅沉舟刚才给助理打了电话,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帮我联系‘木石设计’的陈总监,还有‘非遗工艺研究中心’的李教授——就说我有个朋友在做青溪山居的项目,想请他们提供点竹编和夯土工艺的参考资料,不用提我的名字,就说是行业内的技术交流。”

助理在电话那头愣了一下——“木石设计”是业内顶尖的文旅设计团队,陈总监更是出了名的“难请”,从不轻易给同行提供思路;“非遗工艺研究中心”的李教授,是竹编工艺的权威专家,一般只跟高校或政府项目合作。可他不敢多问,只能赶紧应下来:“好的傅总,我现在就联系。”

第二天早上,姜晚到公司打开邮箱时,发现多了两封未读邮件。发件人是“行业技术交流组”,第一封是“木石设计”提供的《文旅项目在地工艺融合案例集》,里面详细分析了三个类似的民宿项目:有把苗族银饰工艺融入灯具设计的,有将客家土楼结构用在公共空间的,每个案例都附了结构图纸和材料清单,甚至标注了施工时的注意事项。

第二封是李教授发来的《青溪竹编工艺现代应用研究》,里面不仅有“经纬交错法”的详细编织步骤,还提到了竹材的防腐处理技术——之前姜晚一直担心竹编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发霉,这份资料里正好有解决方案:用高温碳化处理竹材,再涂一层透明的环保防腐漆,既能保留竹材的纹理,又能延长使用寿命。

姜晚握着鼠标的手,微微有些颤抖。她立刻就猜到是谁帮的忙——除了傅沉舟,没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拿到这么专业的资料。她拿出手机,想给傅沉舟发消息说谢谢,可指尖在屏幕上敲了又删,最后只发了一句“今天天气很好,记得带伞”。她不想让这份帮助变成压力,更想靠自己的能力,把方案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