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心总裁是戏精 第十二章 姜晚的职场首秀 傅沉舟的暗中助(1/3)

第十二章:姜晚的职场首秀,傅沉舟的暗中助力

清晨七点的阳光,斜斜地穿过傅家老宅的落地窗,落在姜晚摊开的速写本上。纸页上是蜜月时画的海边小屋:白墙蓝窗,檐角挂着风铃,窗台上摆着她捡的贝壳——那些线条流畅又鲜活,像藏着海风的气息。她指尖抚过画纸,忽然想起昨天整理旧物时翻出的大学毕业证书,设计系的烫金字体在阳光下闪着光,心里那点沉寂许久的渴望,又悄悄冒了出来。

“在看什么?”傅沉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刚醒的沙哑。他从背后轻轻环住她,下巴抵在她发顶,目光落在速写本上,“这海边小屋,还记得吗?你说要把它改成民宿的设计稿,后来一直没来得及细化。”

姜晚回头看他,男人眼底还带着惺忪,却认真地看着画纸。她忽然握住他的手,语气带着几分试探:“沉舟,我想找份工作。”

傅沉舟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指尖捏了捏她的脸颊:“想做什么?设计吗?”见她点头,他眼底的笑意更浓,“早就该这样了。你大学时拿设计奖的样子,我到现在还记得——站在领奖台上,眼睛亮得像星星。”

这话让姜晚心里一暖。其实她不是没顾虑:傅家的家境,让她偶尔会听到佣人私下议论“傅太太哪用得着上班”;上次陪老夫人去参加宴会,还有贵妇笑着说“女人最重要的是把家里照顾好”。可她忘不了熬夜改设计稿时的专注,忘不了看到自己的方案落地时的雀跃——那是属于“姜晚”的价值,不是“傅沉舟太太”的附属。

接下来的一周,姜晚开始认真准备求职。她把大学时的作品集重新整理,补充了蜜月时的速写和几个未落地的设计概念;对着镜子练习面试话术,把常见的设计问题答案写在笔记本上,一遍遍修改;甚至特意去买了两套简约的职业装,取代了平时穿的连衣裙——站在衣柜前,看着镜中穿着白衬衫、黑西裤的自己,她忽然觉得,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设计系学生,好像又回来了。

应聘的“筑境设计”是业内知名的公司,以擅长融合在地文化与现代设计闻名。面试那天,姜晚提前半小时到了公司楼下,看着玻璃幕墙外倒映的蓝天,深吸了一口气。前台领着她穿过走廊时,墙上挂着的获奖作品让她忍不住放慢脚步:那套“徽派民宿改造”方案,她曾在设计杂志上见过,白墙黛瓦间嵌入的玻璃廊道,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感。

总监办公室里,李总监是个五十多岁的女人,戴着细框眼镜,手里拿着姜晚的作品集,翻到那页海边小屋速写时,忽然抬头看她:“这组稿子,有想法。为什么没继续做下去?”

“当时觉得还不够成熟。”姜晚坐直身体,语气诚恳,“比如民宿的采光设计,我后来想,其实可以把屋檐做得更倾斜,让冬季的阳光能更多地照进室内;还有庭院的动线,应该考虑亲子家庭的需求,加一道矮围栏,避免孩子跑到车道上。”

李总监眼里闪过一丝赞许,又问:“如果让你做一个高端文旅项目,客户要求‘既要传统,又要现代’,你会从哪里入手?”

“先找‘根’。”姜晚几乎没犹豫,“比如项目所在地的传统工艺、建筑形制,甚至当地人口中的故事——这些是‘传统’的魂。然后用现代的材料和技术去表达:比如用 3D打印还原传统木雕的纹样,却做成轻量化的装饰;用智能灯光控制,让传统的窗棂在夜晚呈现不同的光影效果。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是让传统‘活’在现代里。”

面试结束时,李总监笑着说:“下周一来上班吧。我们最近正好有个文旅项目,或许你能带来新的思路。”

上班第一天,姜晚提前十分钟到了公司。她的工位靠窗,阳光能刚好落在电脑屏幕上,桌上还放着同事帮忙准备的绿植——一盆小小的多肉,叶片饱满,透着生机。上午的入职培训结束后,李总监把她叫到会议室,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项目资料:“这是‘青溪山居’项目,客户是国内顶尖的文旅集团,要求做高端民宿集群设计。之前团队出了三版方案,都被客户否了,理由是‘没有灵魂,太商业化’。现在团队里的设计师都有其他项目在忙,你愿意试试吗?”

姜晚接过资料,指尖触到纸页时,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快了些。翻开第一页,客户的需求写得很细:“融合青溪县的竹编工艺与夯土建筑,满足高端客群的舒适需求,同时保留乡村的质朴感,还要设置亲子互动区和非遗体验空间。”后面附的前几版方案,她快速翻了翻:大多是把竹编纹样印在墙纸或家具上,夯土只用在外墙装饰,亲子区就是简单的滑梯和绘本角,显得敷衍又刻板。

“我试试。”姜晚抬起头,目光坚定。虽然知道这是块硬骨头,但她心里那点不服输的劲儿,又被勾了起来。

可真正开始做方案时,姜晚才发现难度比想象中大。她查了青溪县的竹编工艺资料,发现当地最有特色的是“经纬交错法”,能编出复杂的几何纹样,可怎么把这种工艺融入建筑设计?用竹编做吊顶?担心承重问题;用竹编做隔断?又怕不够私密。她画了十几张草图,撕了又画,最后都揉成了纸团,扔在桌角的垃圾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