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135章 上官婉儿:宫墙里的“诗坛女王(2/3)

跟着武则天的日子,婉儿学得快极了。她不仅会写诗,还会处理奏章、起草诏命,武则天越来越信任她,甚至把“批阅百官奏折”的活儿都交给她。到了唐中宗复位,婉儿直接被封为“昭容”,成了后宫里有头有脸的人物,还管着宫里的文坛——这可是连男人都少有的荣耀。

那时候的宫廷文坛,热闹得像集市。唐中宗喜欢热闹,动不动就带着群臣去昆明湖、上苑游玩,每次都要让大家写诗,而婉儿,就是唯一的“裁判”。

最有名的一次,是在昆明湖的船上。中宗让群臣以“昆明湖”为题赋诗,谁写得好,就把诗刻在湖边的石碑上。大臣们赶紧动笔,有的皱着眉苦想,有的偷偷看别人的,没一会儿就交了几十首诗。婉儿抱着诗稿,登上旁边的高楼,让太监把诗稿一一递给她。

她拿起第一首,扫了两眼,随手就从楼上扔了下去,嘴里说:“用词俗套,没新意。”那诗稿飘啊飘,落在湖边的草地上,写诗的大臣赶紧跑过去捡,脸都红了。

接着是第二首、第三首……有的诗稿刚扔下去,就有人起哄:“王大人,你这诗还不如我家小儿写的!”王大人尴尬地笑。

直到她拿起沈佺期和宋之问的诗,才停住了手。沈佺期写的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才”,婉儿皱了皱眉:“‘雕朽质’‘羞睹’,太卑躬屈膝了,一点气概都没有。”

再看宋之问的诗,里面有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婉儿眼睛一亮,对着楼下喊:“宋大人这首好!‘明月尽’怕什么?自有‘夜珠’来照亮,这才是文人该有的底气!”

楼下的群臣一听,都凑过去看宋之问的诗,连沈佺期都点头:“确实比我的好,上官昭容评得准!”

从那以后,“上官婉儿称量天下士”的说法就传开了。有人说她“狂”,一个女人敢评判满朝文人;更多人服她——她评诗不看官位高低,只看才华,连宰相写的诗不好,她照样扔;小官写得好,她照样夸。

婉儿的诗,也跟她评诗一样,有自己的脾气。那时候的宫体诗,要么写皇帝的恩宠,要么写男女的艳情,直白得有点俗气。

婉儿喜欢用含蓄的意象,把心里的话藏在诗里。比如她写《驾幸新丰温泉宫献诗》,里面有句“岁岁年年常扈跸,长长久久乐升平”,表面是夸皇帝,暗地里却提醒“别只顾着享乐,要记得天下太平”,这种“婉而有讽”的本事,没几个人能做到。

最能体现她风格的,还是《彩书怨》。那是她中年写的,当时她在宫里看似风光,却要周旋于韦后、安乐公主和太平公主之间,每天都像走在刀尖上。白天她是处理政务、评判诗文的“上官昭容”,晚上回到空无一人的宫殿,只能对着月亮写诗。这首诗,就是她写给自己的“心里话”。

《彩书怨》:宫墙里的孤独,比露还冷

《彩书怨》里写: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表面看,这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个女人想念远方的丈夫。细品起来,每一句都是婉儿自己的影子。

开头“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她化用了屈原“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洞庭湖的叶子落了,秋天来了,我想你,可你在万里之外。

这里的“君”,哪是真的丈夫?是她渴望的自由,是她再也回不去的“普通人的生活”。她生在官宦家,长在掖庭,后来又困在宫廷,一辈子没体会过“不用看别人脸色”的日子,所以才会写“思君万里馀”——想念那个“自由的自己”,远得像在万里之外。

中间“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这两句最戳心。

她住的宫殿,锦被是绣着金线的,屏风是嵌着宝石的,晚上露水下来,锦被再香也觉得冷;月亮落了,屏风后面空荡荡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冷,不是天气冷,是心里冷——她管着文坛,处理着政务,看似人人都敬她,可没人真的懂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