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 “卷“,两种体系的侧重点也不同。张老师的 “卷“ 在科研:“评职称时,核心期刊论文、国家级课题、学术获奖,一样都不能少,比不过别人就升不上去。“ 而鹿晓晓的 “卷“ 在工作量:“上周有个老师一周上了 28 节课,就为了多拿点课时费,大家都在比谁带的课多,谁管的学生多。“
五、未来迷雾:招生寒潮下的生存焦虑
鹿晓晓最近一直在看招聘信息,手机里存了好几个考公、考编的备考群。“不是不想好好教,是实在看不到未来,“ 她语气沉重起来,“今年我们学校的报到率才七成,比去年降了十个百分点,校长在会上说 ' 生存是第一要务 '。“
出生人口下滑所带来的影响正逐渐显现出来,其冲击力不容小觑。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到了 2024 年,全国民办本科院校的平均报到率竟然跌破了 75%,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数字。不仅如此,在许多地区,民办高校还出现了专业停办的现象。
鹿晓晓所在的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已经毅然决然地砍掉了“应用英语”这个专业。原本在这个专业任教的老师们,如今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转岗到其他专业,要么直接被学校辞退。
鹿晓晓无奈地叹息道:“张老师他们学校可完全不用担心生源问题啊,今年的录取分数线甚至还涨了呢!”她继续说道,“公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高,学费又相对较低,家长们自然都更愿意把孩子送去那里读书。相比之下,我们这种民办高校的日子真是越来越艰难了。”
经济环境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不容忽视,今年就有好几个学生因为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而不得不退学。“一万八的学费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经济状况不好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选择公办院校。”鹿晓晓无奈地说道。
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学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举办了好几次“学费减免”活动。然而,这些努力似乎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相比之下,公办高校由于有财政拨款的支持,根本不需要为学费问题担忧。
这种生存危机让民办高校的教师们普遍感到了压力和危机感。上个月,系里组织了一次座谈会,会上老教师们纷纷表示:“要多考几个证,给自己留条后路。”鹿晓晓也不例外,她已经报名参加了教师资格证考试,并且还在学习Python编程语言。
“万一学校办不下去了,我还可以去中学教书,或者转行做新媒体。”鹿晓晓说道。她认识的一个前同事,就已经辞职开了一家自习室,生意还挺不错的。这也让鹿晓晓看到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和机会。
然而,并非所有的民办高校都处于艰难的境地。鹿晓晓在参加教学研讨会时,曾经遇见过一位来自一所老牌民办高校的老师。这所学校拥有独特的专业设置,其毕业生的就业率甚至比一些公办高校还要高。“他们的老师待遇非常好,公积金缴纳的金额比公办高校还要高,而且很少有人会选择离职。”鹿晓晓感慨道。
不过,像这样的民办高校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民办高校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招生困难和经费紧张是最为突出的问题。相比之下,张老师所在的学校则显得相对安稳。今年,他们学校不仅给教师们涨了工资,还新盖了一座实验楼。“公办高校有政策的支持作为保障,即使生源稍微少一些,也不会面临生存的危机。”张老师解释道。
不过,他也提到,公办高校的“非升即走”政策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去年,就有一位博士因为未能完成科研任务,在合同到期时未能获得续聘。“现在,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高校,都不好混啊,只是各自面临的困难有所不同罢了。”张老师无奈地叹了口气。
夜色渐深,咖啡馆里的人越来越少。鹿晓晓收起工资条,眼神里却多了些坚定:“其实不管在哪儿,把课教好总是没错的。但危机感还是要有,毕竟时代变得太快了。“ 她起身要走,手机又响了,这次是学生发来的作业,她边走边回复,脚步轻快了些。
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夜色里,我忽然明白,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的讲台,都承载着教师们的坚守与挣扎。编制与灵活,稳定与机遇,福利与压力,这些看似对立的标签背后,是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也是这个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而像鹿晓晓这样的年轻教师,正在这两种状态的夹缝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教育初心与生存之道。
当前,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公办高校的教师都比较卷,但相对来说,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量普遍比公办的多,通常一人身兼数职,毕竟民办高校更像是企业,讲究的是人尽其用,高效率,不浪费。 近年来,随着我国出生人口数量的持续下滑以及经济环境下行,民办高校学宿费较高,办学质量普遍低于公办高校,加上社会认可度低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数量的减少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除了一些老牌有实力有口碑的民办高校,其他民办高校的生存危机会提前到来,而民办高校的教师应该有些危机意识了,这不是危言耸听。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