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哪些事 第37章:围城内外两种讲台的生存图鉴(2/3)

上个月张老师体检,学校统一安排在三甲医院,全额报销,还额外给了两千块体检补贴。而鹿晓晓的体检,是自己去社区医院做的,报销比例只有六成。“不是说民办就一定穷,“ 她补充道,“有次去参加教学研讨会,旁边一所老牌民办高校的老师说他们公积金缴得比公办还高,但这种是少数,大部分民办都得看招生脸色。“

三、职业轨迹:跳板与围城的选择

鹿晓晓的同事王老师又要离职了,这已经是她在短短两年内送走的第八位同事了。鹿晓晓无奈地叹了口气,对身边的人说道:“王老师考上了老家的公办高职,下周就要走啦。”

她接着感慨道:“咱们这儿简直快成公办高校的‘预备役’了,好多年轻老师都把这里当作一个跳板。”这种人员的高流动性在公办高校里是很难想象的。

张老师所在的教研室,情况却大不相同。他们教研室共有五位老师,其中有三位都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五年以上,而最资深的李教授更是在这所学校执教长达三十年之久。

张老师解释说:“编制内的教师只要不犯什么大错,基本上就不用担心会失业。就算学校因为某些原因需要裁员,也会优先考虑裁掉劳务派遣的人员,编制内的老师基本上不会受到影响。”

然而,他也提到了学校里那些编外教师的日子并不好过。就像去年,有两位校签的讲师,仅仅因为没有完成科研任务,就被学校解约了。

民办高校里也有 “坚守者“。基础部的陈教授已经在这儿教了二十年,从建校初期就来了,现在是教学督导。“陈教授说当年是看中这儿离家近,没想到一干就是二十年,“ 鹿晓晓说,“但现在年轻人很少能沉下心来,毕竟没有编制保障,谁也不知道学校明天会不会出问题。“

这种不稳定感在招生季尤为强烈。今年暑假,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参与招生宣传,完不成指标扣绩效。鹿晓晓顶着烈日跑了三个地市的中学,才拉到两个意向学生,“张老师他们从来不用管招生,一门心思搞教学科研就行。“ 更让她焦虑的是,系里已经有传闻说要裁撤两个招生不好的专业,“要是专业没了,我们这些老师要么转岗,要么走人,哪像公办那样有编制托底。“

鹿晓晓的手机里保存着与前同事们的群聊记录,这些记录里充满了各种不同的人生轨迹和选择。有的前同事成功考上了公办高校的编制,有的则去了外企从事培训工作,还有一些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考取公务员。

“上周有个前同事在群里晒出了她的新工资条,我一看,她的公积金竟然比我的基本工资还要高!”鹿晓晓的语气中流露出明显的羡慕之情。然而,她也提到了一些公办高校的压力,比如“非升即走”的政策,这意味着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晋升职称,就可能面临被辞退的风险,而且还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否则也会被扫地出门。

这种鲜明的对比让许多年轻教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鹿晓晓的师妹今年刚刚毕业,她同时收到了民办高校的高薪 offer 和公办高校的面试邀请,但却一直犹豫不决,无法做出最终的决定。

“民办高校给的薪水确实很高,但是工作不太稳定;而公办高校虽然稳定,但是压力很大,还需要考取编制。”鹿晓晓耐心地帮师妹分析了很久,试图帮助她权衡利弊。

最后,师妹经过深思熟虑,还是选择了去参加公办高校的面试。她告诉鹿晓晓:“我觉得安全感比什么都重要。”

四、工作日常:从 “双线作战“ 到 “全能打杂“

晚上八点多,鹿晓晓的手机响了,是学生发来的请假申请,还有辅导员催要的班会记录。她一边回复一边苦笑:“您看,这就是我的日常,下班了也不清闲。“

她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每周 22 节课,横跨《商务英语》《外贸函电》《跨境电商实务》三门课;兼任两个班的辅导员,要查寝、开班会、处理学生矛盾;还要负责英语角活动,每月组织一次技能竞赛;月底要交教学反思、听课记录,还要准备下个月的招生宣传材料。“上周我一天上了六节课,晚上还要改论文,忙到凌晨两点才睡。“

而张老师的工作节奏相对规律:每周 12 节课,固定教两门专业课,剩下的时间要么泡在实验室,要么查资料写论文。“公办的考核是 ' 教学 科研 ' 双线作战,压力在论文和项目上,“ 张老师说他去年为了评副教授,光核心期刊论文就发了三篇,还申报了一个省级课题,“但至少不用管学生的鸡毛蒜皮,也不用去搞招生。“

在鹿晓晓的眼中,民办高校所倡导的“人尽其用”实际上就是“一人多岗”。就在上个月,教务处的打印机突然出现故障,按常理来说,应该由专业的维修人员来处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行政老师竟然让鹿晓晓去帮忙修理打印机。

不仅如此,当学生宿舍发生漏水问题时,由于辅导员当时不在场,鹿晓晓又不得不顶着倾盆大雨,急匆匆地跑去与宿管进行协调沟通。面对这样的情况,鹿晓晓感到十分无奈。

她苦笑着说道:“校长总是强调这是‘高效利用人力资源’,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为了节省一些人力成本罢了。”相比之下,公办高校的分工则非常明确,教学人员专门负责教学工作,行政人员则专注于行政管理,绝不会让老师去做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

科研方面的差异更悬殊。张老师他们学校有专门的科研经费,实验室设备每年更新,图书馆的学术数据库能查到全球最新文献,申报课题还有专人指导。而鹿晓晓要写论文,得自己花钱买数据库权限,学校的实验室连像样的仪器都没有。“去年评职称要两篇论文,我自掏腰包花了八千块版面费,相当于一个多月的工资,“ 她翻出当时的转账记录,“公办的老师**文有奖励,我们**文要倒贴钱,这就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