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全球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席卷各行各业的时代,高等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核心阵地,高等教育机构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江城科技大学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将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关键举措。
江城科技大学深刻认识到,数字化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校致力于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治理模式的创新突破、产学研融合的深度推进以及国际化发展的大步跨越。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的战略布局、教学革新、管理升级、产学研协同、国际化突破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方面都紧密围绕数字化这一核心展开,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有幸临时抽调到学校数字中心工作了1个月,下面我将从战略布局、教学革新、管理升级、产学研协同、国际化突破以及未来展望这六大维度,深入剖析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全面展现中国高校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迈向国际一流的坚定步伐和决心。
一、战略先行:锚定数字化转型的 “顶层设计” 与 “落地逻辑”
数字化校园建设绝非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从学校发展全局出发,构建 “顶层设计 — 中层协同 — 基层落地” 的完整体系。江城科技大学以战略眼光将数字化转型纳入学校 “十四五” 及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明确目标、整合资源、完善机制,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筑牢根基,避免了 “碎片化建设” 与 “重复投入” 的困境。
(一)以 “问题导向” 破局,打造 “精准化” 战略框架
江城科技大学在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之初,便组织了为期 3 个月的 “全校数字化需求调研”,覆盖教师、学生、行政人员及合作企业代表共 1.2 万余人,梳理出 “教学资源分散、管理流程繁琐、学生个性化需求难满足、产学研协同效率低” 四大核心痛点。基于此,学校确立了 “1 3 5” 战略框架:
“1 个核心”:以 “学生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 为核心,所有数字化建设项目均需围绕 “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是否有利于教学效率提高” 展开评估;
“3 大支柱”:构建 “教学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便捷化” 三大支柱,三者相互支撑、协同联动,避免单一领域转型导致的 “数字鸿沟”;
“5 项保障”:从组织、资金、技术、人才、制度五个维度建立保障机制,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 “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将数字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年均投入不低于年度总经费的 8%),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共建 “技术联合实验室”,定期开展行政人员与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培训,出台《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数据安全与**保护条例》等 12 项制度。
这一 “问题导向” 的战略设计,让我校的数字化建设从一开始就避免了 “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 的误区。例如,针对 “教学资源分散” 的痛点,学校没有盲目开发新平台,而是先整合校内 12 个分散的教学资源库,再对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最终形成 “统一入口、分类检索、个性化推荐” 的资源体系,教师查找资源的时间从平均 40 分钟缩短至 8 其中,学生资源利用率提升 65%。
(二)以 “标杆引领” 定位,构建 “体系化” 转型蓝图
我校在2018 年便提出 “智慧科大” 建设目标,形成了 “三位一体、四级联动” 的体系化战略蓝图,为国内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 “标杆模式”:
“三位一体”:将 “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服务” 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三大核心板块,三者既独立推进又深度融合。例如,智慧教学产生的学生学习数据,可实时同步至智慧管理系统,为教学评价与管理决策提供支撑;智慧服务平台则基于教学与管理数据,为师生提供 “千人千面” 的服务推荐;
“四级联动”:建立 “学校 — 职能部门 — 学院 — 教研室(班级)” 四级推进机制,明确各级主体的职责与考核标准。学校层面负责顶层设计与资源统筹,职能部门(如教务处、信息化办公室)负责具体项目实施,学院根据学科特色制定个性化数字化方案,教研室(班级)则聚焦一线教学与管理的落地细节。
我校战略蓝图特别强调 “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而非单纯追求技术先进性。例如,在选择智慧教学平台时,学校没有直接引进国外高价系统,而是联合国内企业自主研发 “理工云课堂” 平台,既满足国内教学场景需求(如思政课程融入、本土化案例库建设),又能根据教师反馈持续迭代升级。截至 2024 年,该平台已累计服务课程 2.3 万门次,覆盖学生 18 万人次,教师使用满意度达 92.3%。
(三)为不同类型高校提供参考
我校 “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制度为保障”,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提供了差异化参考路径:
我校战略定位以 “补短板、提效率” 为核心,聚焦解决实际问题以 “树标杆、创一流” 为目标,打造体系化智慧校园推进节奏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从资源整合切入整体规划、全面推进,同步布局教学与管理技术选择以 “成熟技术 定制化改造” 为主,控制成本兼顾 “自主研发 前沿技术探索”,注重核心技术掌控适用高校类型地方重点高校、转型发展高校国家 “双一流” 高校、行业特色领军高校
这种差异化的战略设计,印证了数字化校园建设 “没有统一模式,只有适合与否” 的规律。江城科技大学的 “问题导向” 模式,为资源充足、追求引领地位的高校提供了范本。
二、教学革新:从 “传统课堂” 到 “智慧生态” 的范式突破
教学是高校的核心职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革新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上。江城科技大学与武汉理工大学均以 “技术赋能教学” 为核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构建了 “线上线下融合、虚实结合、个性化定制” 的智慧教学生态,让学习从 “被动接受” 变为 “主动探索”。
(一)以 “双驱动平台” 为核心,打造 “理工特色” 智慧教学
我校结合自身理工科优势,重点打造了 “知识与数据双驱动的理工智课平台”,并配套建设 “未来学习中心”,形成了 “平台 场景” 的教学革新模式,让抽象的理工科知识变得 “可感知、可实践”。
1. 理工智课平台:让知识传递更精准、更高效
该平台并非简单的 “在线课程播放工具”,而是整合了 “课程资源库、互动教学系统、学习数据分析模块” 三大功能,实现了 “教 — 学 — 评” 的全流程数字化:
课程资源库:深度对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联合 15 家行业企业共建 “校企微课程” 150 余门,开发汇聚优质资源 60 万余条,涵盖 “机械设计、材料科学、智能交通” 等学校优势学科。资源类型不仅包括视频、PPT,还包含虚拟仿真实验、行业案例库、企业真实项目资料等,例如 “智能汽车设计” 课程中,学生可直接查看比亚迪、东风汽车的最新设计方案与技术参数;
互动教学系统:支持 “直播授课、弹幕互动、实时答题、小组讨论” 等功能,教师可在课堂上实时发起 “随堂测试”,系统自动批改并生成错题分析,让教师快速掌握学生的知识薄弱点。例如,在 “高等数学” 课程中,教师通过系统发现 80% 的学生对 “微积分应用” 掌握不足,随即调整教学重点,补充 3 各工程应用案例,学生后续测试正确率提升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