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哪些事 第29章:珍惜在岗每一天(4/4)

还有一些同事,是在科技合作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他们历经风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不仅让他们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游刃有余,更为团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和可靠的解决方案。他们就像久经沙场的战士,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能坚定不移地前行。

此外,团队中还有一部分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他们犹如桥梁一般,能够迅速地将技术与市场需求对接起来。他们了解市场动态,熟悉客户需求,能够精准地把握技术的应用方向,为团队的发展开辟出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团队中,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专长,相互协作,共同推动着学校团队不断向前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优秀的同事,我才深深感受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句话所蕴含的无尽力量。

记得有一次,中心来了一位刚毕业的年轻同事小李,负责协助驻外研究院的项目对接。刚开始,小李对工作不太熟悉,在和企业沟通时常常抓不住重点。我看在眼里,主动把自己多年来整理的 “项目对接话术手册” 借给她,还带着她一起去企业调研,教她如何倾听企业需求、如何介绍学校成果。慢慢地,小李越来越熟练,不仅能独立完成项目对接,还创新了 “研究院月度沟通会” 的形式,通过线上会议及时解决研究院的问题。现在,小李已经成了中心的业务骨干,还负责带领新入职的同事,看到她的成长,我打心底里高兴。

除了普通员工,学校各级领导班子也越来越年轻化。这些年轻的领导者们,有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比如中心的新任主任,才 41 虽,却有着丰富的科技成果转化经验。他上任后,退出了 “驻外研究院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掌握每个研究院的项目进展、资源需求,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还牵头成立了 “科技合作创新团队”,整合学校不同学科的资源,针对企业的 “卡脖子” 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

有一次,我们接到一家汽车企业的需求,希望学校能帮助解决 “新能源汽车电池续航里程短” 的问题。新任主任立刻组织材料学院、机械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的专家成立攻关团队,还亲自带队去企业调研,了解电池的实际使用场景和技术痛点。在他的推动下,团队仅用半年时间就研发出了新型电池材料,使电池续航里程提升了 30%。这个项目不仅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还获得了省级科技进步奖。

看着年轻领导者们带领团队不断创新、突破,我常常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样子。那时候,我们靠着 “笨办法”,一次次跑企业、一遍遍改方案,慢慢积累经验;而现在的年轻一代,有着更开阔的视野、更先进的方法,能更快地抓住机遇、解决问题。但不管时代怎么变,那份对科技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却是一脉相承的。

随着学校声誉的提升,前来洽谈合作的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尤其是那些高校资源匮乏、科技力量薄弱的地区,常常会由政府领导带队,带着当地的企业家来学校 “取经”。记得去年冬天,西北某地市县的市委书记带着 20 多位企业家来学校,希望能找到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科技项目。接待他们时,我详细介绍了学校的科研成果,还根据当地的农业特色,推荐了 “节水灌溉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 等项目。为了让合作更落地,我还安排他们去相关学院参观实验室,和科研团队面对面交流。最后,该县与学校签订了 “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学校将选派专家到当地指导项目实施,还会为当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这样的校地合作案例还有很多。这些年来,学校先后与全国 50 多个市县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式,帮助当地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科技水平。而我,作为这些合作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常常会收到来自各地的感谢信,有的地方说 “学校的技术让我们的农产品卖上了好价钱”,有的地方说 “学校培养的人才成了当地企业的技术骨干”。每一封感谢信,都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距离退休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依然会准时到办公室,整理工作台账,帮年轻同事解答问题;依然会在接到展会邀请时,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参加;依然会在看到好的科技政策时,第一时间分享给同事们。有人问我 “退休后打算做什么”,我笑着说 “退休不褪色,只要学校需要,只要科技行业需要,我随时愿意回来搭把手”。

回首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到临近退休的 “老兵”,我见证了科技行业的蓬勃发展,参与了学校科技合作事业的成长,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段旅程里,有加班加点的辛苦,有项目成功的喜悦,有与同事并肩作战的温暖,也有追逐梦想的坚定。未来,即使离开了工作岗位,我也会继续关注科技行业的发展,为学校的进步、为科技事业的繁荣,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