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她感动的是最后一页:
“记住,你比想象中更强大。不要自卑,要时刻的相信自己能行。
入职翰融的第一个月,苏予锦仿佛一块被投入熔炉的生铁,承受着高温与重压。与她同期入职的,不乏来自各大房企的精英,言谈间“容积率”、“资产配置”、“现金流”等专业术语信手拈来,那份从容与资深让她相形见绌。办公室表面和气,底下却暗流涌动,偶尔飘来的审视目光和意有所指的“经验论”,都让她清晰地感受到自己与资深环境之间的隔阂。
万幸,她有沈静这个“导航仪”和“强心剂”。那本“生存宝典”被她翻得起了毛边,沈静的远程支援更是随叫随到。
“予锦,别被那些术语唬住,”沈静把苏予锦拉到茶水间“轻声细语的告诉她。你最大的武器是接地气。晨会汇报,就把我们复盘尾盘客户的那套拿出来,数据是骨架,客户故事才是血肉,比干巴巴的理论动人。”
苏予锦深吸一口气,照做了。在第一次项目例会上,当她把“为给儿子凑婚房首付,咬牙卖掉老城区步梯房的张阿姨”的故事,与某一户型的空间利用和总价控制联系起来时,她看到一直低头记录的杨总,笔尖停顿,抬起了头。
“角度很独特,贴近真实需求。继续。”杨总的肯定虽简短,却像一道光,驱散了苏予锦心中些许阴霾。
这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是融入团队,并在这精英环绕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苏予锦几乎将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熟悉浩如烟海的项目资料、研究竞品优劣势、梳理潜在客户名单中。她学着沈静教的“圈层渗透”,不再盲目扫街,而是尝试通过现有业主的转介绍、参与高端品鉴会,去精准触达目标客群。
过程绝非一帆风顺。她曾被一位气场强大的女客户连续几个专业问题问得哑口无言,对方最后淡淡一句“看来经验还是浅了”,让她无地自容;也曾因对某项最新的贷款优惠政策理解偏差,差点让一组意向客户流失。一次,在茶水间,她无意听到两位资深同事议论:“……杨总怎么会招个卖尾盘的?关系户吧?”“谁知道呢,看她能撑多久……”那一刻,委屈和自我怀疑几乎将她淹没。她冲进洗手间,关上门,眼泪差点夺眶而出。指尖无意触到口袋里那个硬壳小本子,她拿出来,翻到最后一页,沈静那娟秀又坚定的字迹映入眼帘:“记住,你比想象中更强大。不要自卑,要时刻相信自己能行。”
她看着镜中眼眶微红的自己,深吸一口气,用冷水拍了拍脸。沈静说得对,她或许缺乏光鲜的履历,但她拥有他们可能已经丢失的东西,对“家”最质朴的理解和那份能瞬间捕捉客户细微需求的“共情力”。这是她的根,不能忘。
转机发生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傍晚。售楼部快要关门时,来了一对中年夫妇。先生西装革履,逻辑严密,对各项工程参数、投资回报率追问到底,俨然是数据派。而太太则安静许多,目光更多流连于样板间的软装细节和窗外庭院,指尖轻轻拂过窗帘的布料,眼中流露出对某种生活方式的向往。
之前的挫败让苏予锦多了份谨慎,她没有急于推销,而是安静观察。她注意到,当先生反复计算面积利用率时,太太的目光却久久停留在那个连接厨房的狭小阳光房。苏予锦心念微动,她调整了策略,在精准回答先生技术问题的间隙,将话语的焦点温柔地引向那位太太:
“先生您看,这个数据完全符合您的预期。而太太,您注意到这个阳光房了吗?样板间把它做成了茶室,但它的采光极好,我看您气质温婉,如果在这里摆个画架,下午阳光斜照进来,光影变幻,一定是幅绝美的画面。”她顿了顿,又看向窗外的小院,“还有这个南向庭院,我看您刚才很留意,光照足,不仅适合孩子奔跑,种些您喜欢的月季,一年四季都会有惊喜。”
她没有刻意推销房子的豪奢,而是用语言为女主人描绘了一个充满情感与美感的生活场景。那位太太的眼睛明显亮了起来,嘴角泛起了浅浅的笑意。当先生还在纠结某个不太重要的细节时,太太轻轻拉了拉他的手臂,声音温柔却坚定:“老公,别算了,我觉得这里很好,有我们一直想要的那种……生活的味道。”
最终,这套因总价高、定位独特而沉寂许久的样板间,被这对夫妇签下了意向书。签约时,那位太太特意对苏予锦说:“苏小姐,谢谢你,你懂我想要的,不只是一套房子。”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项目部传开。拿下这套“硬骨头”房源,其带来的信心提振和潜在佣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苏予锦这个名字,第一次被那些曾经带着质疑目光的同事,用一种新的、带着审视与初步认可的复杂眼神看待。
下班后,苏予锦给沈静发了一条消息:静姐,楼王那套,意向书签了。谢谢你,)
沈静很快回复:「看吧,我就说你天生是块好料子,火候到了,自然就会了。这只是开始,继续加油!」
看着手机屏幕,苏予锦终于露出了一个真正舒心的笑容。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