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千面:我的无限穿越录 江城穿越之针线里的岁月(2/4)

中午 12 点,她会锁上店门回家照顾老伴,路过小卖部时,总会停下来买个肉包子。包子是刚出锅的,热气腾腾,她用干净的油纸包了两层,揣在怀里,怕凉了 —— 老伴五年前中风后,左手左脚就不能动了,只能吃软食,热包子掰碎了拌在小米粥里,他最爱吃。有次我多给她个菜包,让她自己也吃点,她却摆手,手指捏着包子袋,指节有点发白:“不用,一个肉包够他吃了,我回家煮点青菜粥就行,菜粥养胃”。说着从斜襟褂子的内袋里,掏出个巴掌大的小药盒,里面装着老伴的降压药和降糖药,药盒上贴着黄色的便签,用圆珠笔写着 “中午 12 点半吃,降压药 1 粒 降糖药半粒,饭后”,字迹有点抖,是她戴着老花镜写的,便签边角都磨卷了,她就用透明胶粘了圈。

傍晚收摊时,她总坐在缝纫机旁,拿着孙女的设计稿看半天。有次孙女打电话来,声音带着哭腔:“阿婆,学校要交设计作业,我需要台缝纫机练手,可是要 2000 块,我不想跟爸妈要”。她挂了电话,从缝纫机抽屉里翻出个铁皮存折,那是老伴的工资折,里面的钱刚够老伴这个月的医药费和康复费。她蹲在缝纫机旁,手指摸着设计稿上的铅笔线,眼泪掉在布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却不敢哭出声,怕路过的街坊听见。我递过去一瓶矿泉水,她却摆手:“不用,我不渴,再接两单活就够娃买缝纫机了”。

后来她连着一周晚上帮人缝寿衣 —— 寿衣讲究手工缝,不能用缝纫机,还得用红色棉线,针脚要整齐,不能有疙瘩。她每天收摊后,就坐在台灯下缝,台灯是节能的小灯,光线有点暗,她就把灯挪得离布料近点,熬到眼睛通红,布满血丝。有天晚上我关店时,看见她还在缝,就问她累不累,她笑着说 “不累,娃等着用缝纫机呢,多缝一件就多攒点”。终于凑够 2000 元那天,她给孙女转过去时,还特意备注 “别省着,买台好的,阿婆等着看你设计的衣服,以后阿婆的裁缝铺就靠你了”。

老伴状态好的时候,她会推着轮椅带他来店里。轮椅是社区送的,黑色的,能调节靠背,她在轮椅上铺了块碎花布,是她自己缝的,坐着软和。老伴坐在门口的小凳子旁,用能动的右手拿着线轴,偶尔递过一个红色线轴,她就笑着接过,放在木盒最上面一格:“还是你懂我,知道我要红线,等会儿要给张奶奶缝寿衣的扣子”。阳光照在他们身上,缝纫机的 “咔嗒” 声混着老伴的轻哼声,像首慢节奏的老歌,老平房里的线香飘出来,裹着社区的烟火气,暖得人心头发软。

二、针线旁的小忙碌与掌心的温度

再次醒来时,指尖传来一阵尖锐的刺痛 —— 是针扎到了!我猛地睁开眼,晨雾还没散,淡蓝色的雾裹着棉线的淡香,飘在老平房里。眼前的蝴蝶牌缝纫机正 “咔嗒” 响着,踏板被踩得微微晃动,我穿着那件藏青色斜襟褂子,袖口的白布条蹭着胳膊,有点痒;手里攥着根细针,针上还穿着白色的线,线尾打了个小疙瘩,右手食指的旧疤隐隐作痛,像在提醒我现在的身份 —— 我变成了周秀兰。

面前的案板上,摆着张奶奶拿来改的淡蓝色碎花衬衫,领口磨破了,需要缝层布衬,布衬是我昨天特意找的,和衬衫同色的薄棉布,摸起来软软的。缝纫机旁的手机 “嗡嗡” 响了,是张奶奶发来的微信,语音里带着点急:“秀兰啊,我孙女明天要穿这衬衫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能不能今天上午做好?麻烦你了”。

我摸了摸眼睛,有点花,得戴上老花镜才能看清针脚。老花镜是金属框的,镜腿用胶布缠了圈,是上次镜腿断了,我自己粘的,胶布有点松,我就用手捏了捏,让它更贴合耳朵。起身想去拿软尺,后腰突然传来一阵酸胀,像有根细针在沿着脊椎往下扎 —— 是常年弯腰缝衣服落下的毛病,昨天晚上下了点小雨,现在一用力就疼得厉害。

推开裁缝铺的门,清晨的冷空气扑面而来,看见老伴坐在门口的轮椅上,身上盖着块薄毯子(是我昨天晚上缝的,用孙女的旧毛衣改的),他用能动的右手拿着个红色线轴,线轴上的线有点乱,他就用手指一点点理,看见我出来,眼里亮了亮,把线轴递过来,嘴里发出 “线…… 线” 的声音,眼里含着点泪,怕我不用他递的线。

我赶紧走过去,接过线轴,用手摸了摸他的手,有点凉,就把线轴放在自己的衣襟里暖着:“你再等会儿,我改完张奶奶的衬衫,就带你回家喂药,给你煮小米粥,放你爱吃的南瓜”。他点点头,用右手轻轻拍了拍我的手背,动作很轻,却带着力量,像在说 “不急,你慢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