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全家只有两套能出门见人的衣服,平时下地干重活只能穿更破的甚至打赤膊的穷苦人来说,这些优点,每一条都直击心坎。
毕竟谁不想有一件,耐磨耐洗的新衣服呢?
终于,百货公司厚重的大门在无数道期盼的目光中吱呀一声打开了。
人群瞬间骚动起来,像决堤的洪水般向前涌去。
“别挤!排队!都排队!今天货足!”售货员声嘶力竭地维持着秩序,但效果甚微。
水甘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才跟着人流挤进了纺织品柜台区域。
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
柜台后面,一卷卷各种颜色的的确良布料堆成了小山。
但柜台前的人群更加疯狂,无数只手举着皱巴巴的南洋元钞票,伸向售货员。
“给我来十尺藏青色的!”
“我要那个花格的,对,就那个,来一丈!”
“靓女,先收我的钱,我只要五尺,给孩子做件新衣裳上学穿。”
吵闹声、喊叫声、钞票的点数声混杂在一起,几乎要把屋顶掀翻。
水甘好不容易挤到前面,指着一种最便宜的、没有任何花纹的浅灰色的确良布,几乎是吼着对售货员说:“这个,给我扯……扯一丈五!”
他盘算好了,一丈五,够给他和媳妇一人做一条结实的裤子,还能剩下点边角料,给娃娃缝个书包。
当那滑溜溜、略带硬挺手感、颜色均匀的的确良布终于拿到手里时,水甘长长地松了口气,像是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
他小心翼翼地把布卷好,紧紧抱在怀里,仿佛抱着什么稀世珍宝,挤出依旧汹涌的人潮。
站在百货公司门口,看着怀里这卷布,再摸摸口袋里剩下的钱,水甘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憨厚而满足的笑容。
这布摸着是有点硬,不如老家的土布软和,听说夏天穿起来也不透气,闷得很。
但在南洋这地方,能有一件耐磨、耐洗、干得快、价格还这么便宜的“当家衣裳”,那些缺点算个屁。
这布,的的确确,良得很啊。
-----
的确良的风暴,不仅席卷了终端消费市场,更在整个产业链条上掀起了滔天巨浪。
在汴州城东的工业区,一家名为“永固机械厂”的小作坊里,年轻老板林永固正对着账本愁眉不展。
三个月前,他瞅准了南洋大力发展轻工业、城市人口激增的机会,毅然将家里那个半死不活的小橡胶园抵押给了南华商业银行,贷款20万南洋元,盘下这个小厂房。
又东拼西凑买来些旧机床,开始仿制生产那种带木桌子、不用时可以翻下去当普通桌子用的时髦的新式脚踏缝纫机(图)。
作者老家就有一台类似的
他盘算得很好,南洋这么多新移民,这么多家庭,华人传统又是女人在家缝缝补补、制作衣裳,对缝纫机的需求肯定巨大。这市场,蓝海啊。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