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辅 第287章 辅弼(廿二)此事易尔(1/3)

曹簠第一个抢先表态,就形成了一种态势:诸位,现在可是站队表态的时候了……你们懂我意思吧?

“诸位”当然都是懂的,只是恨自己反应太慢,没能抢到头筹。不过不要紧,只要第一时间跟进,想必多多少少也会获得一些元辅的认可,这可比什么都重要。

眼见得诸将一个个下意识地挺起胸膛,高务实果然伸手制止,轻喝道:“且慢!”

好些将领本来连嘴都已经张开了,现在随着高务实这一喝,也只能赶紧把话咽了回去,先听听元辅怎么说。

高务实深吸一口气,环顾众人,眉头微蹙,道:“顺义王这么多年来效忠先皇、今上,数次派兵随征,立下诸多功劳,此天下人有目共睹之。

我天朝奉孝崇忠,素以王道而治万邦,非冥顽不灵者不讨,非顽固不化者不征。三代圣王以来,德行于斯为盛!我朝既以此兴,今日何故背之?

以本阁部观之,顺义王素信忠义,恭顺自省,岂会因一地草场而自误?更遑论其果若如此,实乃舍本逐末、因小失大,非智者所为也。”

高务实这一番话,算是彻底否定了李成梁提出的“灭土默特,抵定北疆”的设想,当然也同时否定了通过此举为自己赢得所谓“代国公”爵位的提议。

他这番话站的立场很高,将这个设想打到了“忠孝”、“王道”的对立面,以“德行”质问之,可见其是真的坚决反对。

如果高务实只是一介腐儒,这话必然是要被诸将认定为酸腐的。然而问题在于,诸将都不是第一天认识高元辅,不是第一天和他打交道了。他们谁不知道高元辅做事从来都是站在极其现实的立场,做出最为现实的决定?

王道?王道值几个钱?

君不见朝鲜王李昖事天朝如生父,而高元辅却转头就让朝鲜“诚心内附”、“再次请归”、“三请内附”吗?

现在看看朝鲜,总督、巡抚、总兵三大员齐设,数万天兵坐镇汉城、平壤,数万女真分驻各地……甚至将来还要再设一个甲种军“汉城第一军”专镇朝鲜!

呵呵,王道?王道这玩意儿,在高元辅心里值几个钱,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话说回来,刚才高元辅这番话里最关键的显然不是前头那些话,而是最后那句:“更遑论其果若如此,实乃舍本逐末、因小失大,非智者所为也。”

这话什么意思?难道偌大个河套,竟然是“末”、是“小”?如果河套是末、是小,那什么是本、是大?

众将心中疑惑,各自猜测。有人心道:莫非元辅想给顺义王再升一格,从双字王升为一字王?可是顺义王不仅不是朱明宗室,甚至还是个蒙古人啊,这有先例吗?

什么叫一字王?以明朝为例,一字王就亲王。有明一代的亲王一般是以古国为名的王爵,例如:齐王、秦王、赵王、燕王、魏王、韩王、楚王等。这些王爵大都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命名的,因为国号只有一个字,所以俗称一字王。

在明代,一字王的全称为“某国国王”,如齐国国王、韩国国王、秦国国王等等。只不过虽然叫某国国王,但其实现在都是没有实际封地的,只是挂名。

明朝的一字王都是亲王级别,一般而言,皇帝除了嫡长子继承皇位以外,其他的皇子皆封亲王。例如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的爵位就是燕国国王,简称燕王。

至于二字王则都是郡王,亲王的儿子除长子继承亲王爵以外,其他的儿子皆封郡王,是以郡县的名字冠名的。

例如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获封楚王,在他死后,他的嫡长子朱孟烷继承了楚王爵位,其他的庶子、幼子封郡王,这些郡王都是以楚国当地的郡县命名的,像是寿昌郡王、江夏郡王等等。

那么以江夏郡王为例,一般都是简称为江夏王。由于封号是两个字,所以俗称二字王。

因此,有明一代的一字王都是亲王,封号只有一个字。二字王都是郡王,封号都是两个字。不过话说回来,在唐朝以前的中国,一字王和二字王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混乱的。

在西晋之前,中国是没有亲王和郡王的区别的。汉朝初年封了许多宗室为王,有的以国号为名,如齐王、楚王、魏王。而有的则以郡县为名,如济南王、临淄王、长沙王。但无论用什么方式命名,大家的级别都是一样的,都是王爵。

到了西晋时期,郡王这个爵位首次出现,不过当时对于亲王、郡王的命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西晋的亲王也可以是两个字,例如东海王司马越、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汝南王司马亮,这几个王虽然都是以郡县为名,但也是亲王。

唐朝建立后,唐朝朝廷正式区分亲王和郡王,明确了亲王的封号为古国名,用一个字;郡王的封号为郡县名称,用两个字。

到了明朝,皇族宗室的爵位制度基本完善,亲王就是“某国国王”,郡王则是“某郡郡王”。

在唐、宋、明三朝,除了极特殊情况以外,亲王基本上只授给皇族,郡王则可以赐封给功臣。例如历史上的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他就被南明政府封为延平郡王,简称延平王,是二字王。

在最初的时候,南明政府想封郑成功为亲王,名字都想好了,叫潮国国王。但是郑成功坚辞不受,因为明代没有封异姓功臣为亲王的先例(但有死后追封郡王的),于是永历帝改封他为延平郡王。

不过异姓王的爵位通常都不能继承,其后代都是降为国公,以国公传世。例如徐达的封爵就是中山王,而他后代的爵位则是魏国公。

当然,在乱世时期,一些规矩也就严格不起来了,便也有异姓王袭爵的情况。还是说郑家,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经就继承了延平郡王的爵位。

不过这些都是说封汉人为王的,或者即便不是汉人,但也是汉化程度极高的国内少族,那么对于册封蒙古人,究竟有没有什么说法或者先例呢?

也是有的。

据《明实录》记载,永乐六年,蒙古瓦剌部首领马哈木等人响应明朝的招谕,遣使“来朝贡马,且致诚恳,请印信封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