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厥阴病欲解时,从丑到卯的机理分析”。
还是“乌梅丸在现代怎么用”,这些反常规的大题。
让他身边的主治医师也忍不住皱眉,答题写得很慢。
孙文博看着卷子神情凝重,本来他学得多懂得广。
可碰见这些冷门又刁钻的问法,也只能反复斟酌。
反倒是夏飞,写得飞快,简直是一路顺下去没怎么停。
这套题的内容,昨天晚上他刚在“岐黄问道殿”系统里刷了不少遍。
医理变通,方药搭配,他早把这些玩明白了。
时间还没过去多久,夏飞就把全部题答完。
教室里其他人还在埋头思考,不到一半刚动手。
孙文博忍不住看了他一眼,脸上明显有几分意外。
不过片刻后他又恢复那副不动声色的模样。
他心里想着,夏飞要不就是答不上来,随便糊弄一遍,要不就是不看题只写个样子。
说不定有很多地方根本没思考过。
夏飞丝毫没在意别人眼神,他转头仔细检查刚才的答案。
就在这时,他的系统界面上,一下在两题的选项上亮起了微微的红色提示光!
这道提醒表示他的答案没选最优解,要么是理解还差了一点。
第一题是:“‘治未病’思想,最早而且最系统的说法出处是哪本书?”
选项有四个:A.《千金方》,B.扁鹊相关的典故,C.《黄帝内经》,D.《伤寒杂病论》。
夏飞几乎没思考,直接点了C,《黄帝内经》。
这不是基础知识么,基本每个医学生都能立刻写对。
偏偏系统这时候弹个提示。
【请主角注意下,题目问的是‘最早’和‘最系统’。】
夏飞心头一震。
是啊,题目里有两个关键词,“最早”和“最系统”。
扁鹊见蔡桓公的典故,无疑是“治未病”思想最早的实践体现,比《黄帝内经》成书要早。
但是,要论“最系统”的理论阐述,将“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
下工治已病”作为核心思想,并从养生、预防、早期干预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论述的,唯有《黄帝内经》。
这道题的陷阱就在于,它将一个实践的“最早”和一个理论的“最系统”结合在了一起。
而《黄帝内经》完美地符合了后一个,并且是理论的源头。
所以答案C,没有错。
系统提示的不是他错了,而是让他明白,自己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
夏飞深吸一口气,心中对出题的老教授生出一股敬意。
这种题目,考察的已经不是单纯的记忆,而是对整个中医发展脉络的深刻理解。
接着,他看向第二道被标记的题目。
“一患者心悸气短,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证属心脾两虚。”
“治以归脾汤,若患者兼有严重失眠,最应加用何味药?”
选项有A.酸枣仁B.远志C.合欢皮D.夜交藤。
这四味药,全都有安神助眠的功效,在临床上经常联合使用。
对于一般的医生来说,选哪个似乎差别不大。
但夏飞知道,既然是考试,答案必然是唯一的,也是最优的。
系统提示再次浮现。
【归脾汤之核心在于益气健脾,养血安神。请宿主从‘药性归经’与‘君臣佐使’角度再思。】
夏飞茅塞顿开,酸枣仁养心肝之血而安神,与方中龙眼肉功效相辅相成,是此方加减之首选!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