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岸 第二章 规则之下(2/3)

“这种方式,可能会很笨拙。”他补充道,嘴角牵起一个微小的、带着些许自嘲的弧度。

那一刻,筑在我心中的那道堤坝,仿佛被一道温暖的浪潮,温柔地冲开了一个小小的缺口。

原来,神明走下神坛,学习做一个凡人,竟是这样一件……动人心魄的事。

第二节

方舟所谓的“笨拙的方式”,很快让我有了更具体的体会。

他开始出现在我生活的其他角落,用一种近乎“偶遇”的逻辑。在我常去的图书馆,他会恰好坐在我对面的位置;在我面试失败后心情低落,沿着姚江漫无目的行走时,会“碰巧”在某个长椅边遇见他。

他没有试图安慰,只是递过来一瓶水,然后并肩走上一段,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比如江对岸那栋楼的建筑风格,或者最近读到的某本关于宋代市井生活的书。

他严格恪守着不用能力的承诺,这使得他的“偶遇”需要动用大量世俗的资源——人力、信息网、以及最宝贵的,时间。我逐渐意识到,对他而言,像个普通人一样追求一个女孩,或许是比处理上亿资金流动更耗费心力的难题。

这种认知,奇异地安抚了我内心残存的恐惧。当一个拥有神祇力量的人,选择用最凡人的方式、付出巨大成本来靠近你时,那份诚意,沉重得让人无法忽视。

然而,现实世界的引力,并不会因为某个人的不凡而消失。

我接到了一家本地文化公司的终面通知,职位是策划助理,与我专业相关,是我目前最有希望抓住的机会。面试前一晚,我有些紧张,在“拾光”整理资料到很晚。

方舟也在。他这几天似乎格外忙碌,视频会议一个接一个,尽管压低了声音,但我能捕捉到诸如“做空”、“对冲”、“恶意收购”之类的碎片化词语,每一个词都散发着与我所在世界截然不同的、冰冷而残酷的气息。

我们各自占据着世界的两极。

他结束最后一个会议,揉了揉眉心,脸上带着一丝真实的疲惫,走到我桌边。

“明天面试?”他问,目光落在我摊开的、写满笔记的本子上。

“嗯。”我点点头,下意识地合上本子,像护住自己微不足道的城池。

“需要我……”他顿了顿,显然在谨慎地挑选措辞,避免触犯规则,“……提供一些建议吗?关于商业策划案的逻辑构建。”

我摇了摇头。我知道,只要我点头,他或许能用几句话就点透我苦思冥想数日的关键,让这份策划案脱胎换骨。但这违背了我定下的规则,更违背了我想要依靠自己的初衷。

“不用了,谢谢。我想自己试试。”

他看着我,没有坚持,只是淡淡地说:“好。”

第二天面试,过程比我想象的顺利。我对答如流,准备的策划案也得到了面试官的微微颔首。走出公司大楼时,初夏的阳光明媚,我心情雀跃,几乎要以为幸运女神终于眷顾。

然而,下午我就接到了拒信。措辞礼貌而官方,意思是岗位要求与我的经验略有出入。

失望像冰水一样浇下。我坐在电脑前,发了很久的呆。直到手机响起,是方舟。

“怎么样?”他问,声音里听不出什么情绪。

“没过。”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林夕今,”他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我从未听过的、冰冷的锐利,“你想知道真实原因吗?”

我的心猛地一沉。“……什么真实原因?”

“那家公司的控股方,与我正在交锋的一个对手有关。他们查到了你与我的……关联。”他的话语简洁,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温情脉脉的现实表皮,露出底下狰狞的利益链条,“你的能力没有问题,是你的‘ proximity to me’(与我的接近)成了你的原罪。”

proximity to me.

原来,在我为一份月薪几千的工作奋力拼搏时,我所处的赛道,早已被另一个维度的战争所波及。我的努力,我的准备,在更高层级的力量面前,显得如此可笑和不堪一击。

规则?我天真地以为,只要我们遵守不用能力的规则,就能维持平等的假象。可事实上,他本身的存在,就是最大的“不规则”。哪怕他什么都不做,仅仅是站在我身边,投下的影子就足以改变我周遭的生态。

一种无力的愤怒,夹杂着巨大的委屈,瞬间淹没了我。

“所以,”我的声音抑制不住地发抖,“我连靠自己在余姚找一份普通工作的资格,都没有了,是吗?”

“不是这样。”他立刻否认,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迫,“这只是……”

“这只是你世界的常态,对吗?”我打断他,感觉眼眶有些发热,“方舟,这就是你无法给我的‘普通人的平静生活’,是吗?”

电话那头是长久的沉默。这沉默,等于承认。

我挂了电话。

窗外华灯初上,余姚的夜景温柔而平静。可我知道,在这平静之下,有着我无法看见的暗流,它们因方舟而起,也终将裹挟着我,去向未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