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宫来自现代经济学院 第13章:针线房的“怠工”风波(1/2)

中秋宴席的风波刚刚平息,洛晚晚的改革之剑便指向了侯府内务的另一重镇——针线房。

相较于采买、厨房这些涉及银钱往来的部门,针线房看似不起眼,却是维系侯府上下百十口人衣着体面的关键所在,更是内宅权力网络中盘根错节的一环。

针线房的管事李嬷嬷,是个在侯府伺候了三十多年的老人,身材矮胖,面团团的脸上总堆着笑,可那双藏在皱纹里的眼睛却透着精明的算计。

她掌管针线房多年,手下统管着二十余名绣娘和粗使丫鬟,各房各院的衣裳鞋袜、帐幔帘栊,皆出自此处。

往年,光是各季衣裳的料子采买、工钱发放,就是一笔糊涂账,更别提那些

“额外”的孝敬和人情往来。洛晚晚的预算制和标准化,无疑是要端掉李嬷嬷经营多年的小金库。

这日,洛晚晚带着秋云和一份新拟定的《针线房用度及工酬章程》来到了位于侯府西北角的针线房。

时值初秋,正是赶制各房秋衣的紧要时候,院子里却不见往日的忙碌,只有几个小丫鬟在廊下心不在焉地分着丝线,见洛晚晚来了,才慌慌张张地起身行礼。

屋内,李嬷嬷正坐在暖榻上,慢条斯理地喝着茶,旁边围着两个心腹绣娘,像是在商量什么事。

见洛晚晚进来,李嬷嬷忙放下茶盏,脸上堆起惯有的殷勤笑容迎上来:“哎哟,什么风把二夫人您给吹来了!这地方乱糟糟的,仔细脏了您的鞋。”洛晚晚目光扫过屋内,只见绣架前空了大半,仅有的几个绣娘也显得无精打采,针脚远不如往日细密。

她心中了然,面上却不露声色,微笑道:“嬷嬷辛苦。眼看天气转凉,各房的秋衣都备得如何了?我过来看看进度。”李嬷嬷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为难之色:“回夫人,正想找机会跟您回禀呢。今年也不知怎么了,各房主子要的衣裳都比往年花样复杂,用料也讲究,活计又多又急。老婆子我带着姑娘们日夜赶工,可这人手就这些,实在是……力不从心啊。您看,大夫人房里的几件襦裙,大小姐点名要的苏绣屏风,还有几位姨娘秋日的新裳,都还差着不少呢。”她一边说,一边用眼角瞟着洛晚晚的反应。

这话里的推诿和夸大,洛晚晚岂会听不出?她拿起旁边一件只完成了一半的锦缎夹袄,看了看针脚,又瞥了一眼记录工时的册子,淡淡道:“哦?我瞧着这夹袄的针线,似乎比往年松散了些。可是绣娘们太过劳累,精力不济了?”李嬷嬷脸色微变,忙道:“夫人明鉴,实在是活计太多,姑娘们难免有疏忽。老奴一定严加督促!”

“疏忽一次两次尚可理解,若普遍如此,恐怕就不是督促能解决的了。”洛晚晚语气转淡,将那份章程递给李嬷嬷,

“这是我新拟的章程,嬷嬷看看。从本月起,针线房一应用度,按各房申报的衣物种类、数量、用料核定预算,超支需说明缘由并经我批准。绣娘工酬,改月例为基本工钱加计件赏银,做得多、做得好,就拿得多。每月考核,最优者另有额外奖赏,连续末位者……则需重新考量去留。”这章程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

李嬷嬷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捏着章程的手微微发抖。计件赏银?末位淘汰?

这简直是要断了她操控绣娘、从中渔利的老路!她强压着怒火,干笑道:“夫人……这,这恐怕不妥吧?姑娘们都是府里的老人,一向安分守己,这计件……未免显得太过计较,伤了和气。再者,这去留之事,岂能如此草率?”

“计较?”洛晚晚挑眉,

“嬷嬷此言差矣。按劳取酬,赏罚分明,正是为了公平,激励大家各展所长,怎会是伤和气?若一味吃大锅饭,做好做坏一个样,那才是寒了勤快人的心,纵容了懈怠者。至于去留,侯府不养闲人,能力不济者,自然该让位于能者。这也是为了侯府的长远着想。”她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李嬷嬷被噎得说不出话,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果然,章程颁布的第二天,针线房就出了状况。

原本应该加紧赶工的绣娘们,纷纷以

“身体不适”、

“家中急事”等各种理由告假,即便来上工的,也是磨磨蹭蹭,效率极低。

各房催要秋衣的丫鬟去了针线房,得到的回复不是

“料子还没领全”,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