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洞中的经历,如同烙印般深深刻在李玄微的脑海。那源自齐天大圣残留灵念的庞大意志、那充满战意与沉寂的复杂情绪、那石像背后与“契约碎片”同源的古老印记……这一切都指向一个远超他最初想象的核心秘密。
他不再犹豫,翌日清晨便向玄诚道长辞行。
玄诚道长虽有不舍,但也知李玄微身负要事,不再强留,只是再三叮嘱务必小心,并赠予了一些华山特产的丹药和干粮,聊表心意。
“李居士,日后若有用得着玉泉院的地方,尽管开口。守卷人一脉与我华山道统,此后当同气连枝,共御邪魔。”玄诚道长送至山门,言辞恳切。
李玄微郑重回礼:“道长高义,晚辈铭记于心。逆天盟狼子野心,天下正道确应携手。他日若有所需,晚辈亦必定义不容辞。”
辞别玄诚道长,李玄微独自一人,沿着来时路下山。与来时跟随清漪的紧张急迫不同,归途的他,脚步沉稳,心中虽思绪万千,目光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
山风拂过林梢,带来松涛阵阵。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沿途依旧能见到零星的香客,脸上带着乱世中特有的麻木与祈求。看着这些身影,李玄微心中那份“探寻真相”的信念,愈发清晰和沉重。这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求知欲,更是为了给这苦难的世间,寻找一个可能的未来。
他怀中,《西游后录》残卷安静地贴着胸膛,不再有异动,仿佛耗尽了指引他寻得古洞的能量。但他知道,它与那石像、与那“契约碎片”之间,必然存在着更深层次的联系。
行至山脚,找到藏匿风行驹的隐秘林地,那灵兽依旧安静等候,见到他,亲昵地蹭了蹭他的手掌。翻身上马,轻叱一声,风行驹四蹄生云,再次踏上了风驰电掣的旅程。
这一次,目标是终南山。
归心似箭,加之对前路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李玄微只觉路途不再漫长。他日夜兼程,只在必要之时稍作休整,脑海中不断回放着自长安旧书肆得到《西游后录》以来的一切经历:废墟遇袭、初识清漪、终南山秘境、藏书阁秘闻、黑袍判示警、云台峰血战、古洞惊魂……每一幕都惊心动魄,每一步都踏在真相边缘。
数日后,终南山那熟悉的轮廓再次映入眼帘。凭借着清漪留下的信物和法诀,他再次穿过那隐秘的阵法,进入了守卷人的秘境。
依旧是那派宁静祥和的景象,仿佛外界的纷扰与血腥从未侵染此地。但李玄微能感觉到,秘境中的气氛似乎比之前更加凝重了一些,来往的守卷人弟子步履匆匆,脸上带着思索与忧色。
他径直前往藏书阁。推开那扇沉重的木门,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阁内,清漪果然在此,她正与老竹翁低声交谈着什么,两人的神色都颇为严肃。
听到脚步声,清漪转过头,看到风尘仆仆但眼神明亮的李玄微,清冷的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放松。“你回来了。”她的声音依旧平静,却少了几分往日的疏离。
老竹翁那双盲眼也“望”了过来,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看来,华山的尘埃,并未迷了你的眼,反而让你这盏灯,燃得更亮了。”
李玄微上前,郑重行礼:“竹翁,清漪姑娘,我回来了。”他顿了顿,沉声道:“华山之行,确有重大发现。”
他没有任何隐瞒,将自己留在华山后的探查,尤其是凭借《西游后录》的指引找到隐秘古洞,发现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石像,以及触动大圣残留灵念、感受到那庞大意志和石像背后神秘印记的经历,原原本本,详述了一遍。
随着他的讲述,清漪的眉头微微蹙起,而老竹翁握着竹杖的手,也渐渐收紧。
当李玄微描述到那石像背后的印记与“契约碎片”纹路相似时,老竹翁猛地用竹杖顿地,发出“笃”的一声闷响。
“果然如此!”竹翁的声音带着一丝了然与更深沉的忧虑,“那并非普通的守护禁制,那是……‘心印’!”
“心印?”李玄微和清漪同时看向竹翁。
“是‘心印’。”竹翁缓缓道,仿佛在回忆某种极其古老的秘辛,“一种源自本心、以自身大道和意志凝结而成的印记,非外力所能施加。通常,只有在修行者面临重大抉择、或进行某种极端自我约束时,才会形成。大圣石像背后的‘心印’,与那‘契约碎片’同源,这说明……他当年的‘沉寂’,极有可能是自愿的,甚至可能是……履行某种更古老‘契约’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