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汗英明!”多尔衮率先反应过来,兴奋道,“此计若成,必令南朝震动,那小皇帝怕是要吓得尿裤子了!看那袁崇焕还在宁远如何坐得住!”
皇太极脸上露出一丝笃定的笑容:“传令下去,厉兵秣马,储备粮草,严密监视明朝蓟镇动向,联络蒙古诸部。待来年秋高马肥,便是我们……叩关之时!”
后金磨刀霍霍的同时,大明内陆的危机也在发酵。
陕西的灾情并未因乔应甲的下台而立刻缓解,反而因为官场动荡,赈济更加不力。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股流寇在官军的围追堵截下,时而分散,时而聚合,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从陕西蔓延至山西、河南等地,攻城掠寨,声势日盛。地方州县告急的文书,如同雪片般飞向京城。
朱由检坐在乾清宫的御案后,面前同时摊开着来自辽东厂卫密报(魏忠贤不敢怠慢,将后金异动的情报及时送来)和山西巡抚请求增兵剿寇的紧急奏疏。
一边是即将破关而入的异族铁骑,一边是已成燎原之势的流寇。内外交困,大厦将倾的压力,如同实质般笼罩着他。
他放下奏疏,走到窗前,推开一丝缝隙。寒冷的北风立刻灌了进来,吹动他额前的发丝。远处,紫禁城的琉璃瓦在冬日惨淡的阳光下,反射着冰冷的光泽。
山雨欲来风满楼。
他能感觉到,那场决定大明命运的风暴,正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积聚着力量,即将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而来。
他的布局才刚刚开始,他的力量还如此微弱。他能在这场前所未有的风暴中,为这个古老的帝国,抓住那一线生机吗?
朱由检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关上了窗户。转身,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而锐利。
无论多么艰难,他都必须走下去。
“王承恩。”
“奴婢在。”
“传朕旨意,明日召见新任户部尚书毕自严,及兵部尚书崔呈秀……不,召内阁、五府、六部堂官,于平台召对!”(注:平台召对是崇祯朝常见的一种非正式御前会议形式,多在建极殿(云台门)后的平台举行,参与人员视情况而定,较朝会更为灵活。)
他不能再等待,必须尽快统一朝堂共识,应对这内外交迫的危局。哪怕,这共识是脆弱的,是建立在沙土之上的。
风暴将至,他已无路可退。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