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理寺当神探 第27章 我放了一把不会燃的火(2/2)

语气失落,眼神却冷如寒潭。

而饵中的毒,才刚刚开始发酵。

更深露重时,他悄然起身,披上黑袍,袖中藏着一枚温润玉佩——回音引。

门外,小鼓子蹲在墙根啃烧饼,见他出来,立刻蹦起。

“走。”沈观只说一字。

两人一前一后穿街过巷,最终停在城北狗市废栏旁。

一只瘦骨嶙峋的黄犬蜷缩角落,眼带警惕。

沈观蹲下,掌心摊开一块肉干,轻声道:“跟我走,吃饱。”

黄犬嗅了半晌,终于舔了舔他的手。

三道身影消失在夜幕之中,直奔洛京码头。

子时将至,江雾渐浓。

一艘无旗小舟,悄然靠岸。子时三刻,洛京码头的雾还未散。

江面如墨,无星无月,唯有远处几盏渔火在水波中摇曳不定。

那艘无旗小舟已悄然退去,仿佛从未出现过,只留下湿漉漉的脚印一路延伸向内陆。

沈观蹲伏在盐仓西侧的断墙之后,呼吸轻得如同夜风掠草,小鼓子紧贴他身侧,大气不敢出。

黄犬伏在地上,鼻翼微张,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呜咽——香气仍在,且愈发浓烈。

盐仓门缝透出一线昏光,映着浮尘飞舞。

沈观眯起眼,透过缝隙向内望去。

仓中陈设简陋,却极有序。

几口空箱倒扣在墙角,中央一张破旧案桌,上头摊开的正是那本伪密册。

一名男子背对门口而坐,身着青灰官袍,袖口磨得发白,腰间佩着一枚户部通行铜牌。

他正一页页翻阅册子,指尖蘸唾轻掀纸角,动作谨慎得近乎虔诚。

烛光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投在身后斑驳墙上,竟似一只蛰伏已久的蜘蛛。

沈观瞳孔微缩。

此人他认得——孙文昭,户部抄录郎中,九品末流,平日沉默寡言,连朝会都站在队尾。

三年来未曾升迁,也从不结党,是那种走在街上会被风吹走都不引人注目的角色。

可此刻,他手中握着的,却是足以搅动朝局的“机密”。

更令人心惊的是案边那幅地图。

粗麻布为底,墨线勾勒山川河岳,三条大水自北、西、南三面蜿蜒而来,在洛阳城下交汇成网。

其中一处标注红点,旁书小字:“水门暗渠,可通地宫。”而在地图一角,静静躺着一只木雕小鸟的残片——与沈观袖中那只同源同工,连雕刻纹路都分毫不差。

沈观心头一震。

这不是巧合。

这是传承。

他忽然明白,自己所追的不是一本假册,而是一条埋藏多年的暗线——一条以信息为饵、以耳目为网、以无声之音操控庙堂走势的隐秘脉络。

裴党覆灭非因贪墨,而是触到了这根弦;而今日他放出的火,烧的也不是证据,是这群藏在幕后的“听钟人”的警觉。

他缓缓后退,动作轻如落叶,牵起小鼓子的手,示意离去。

归途中,夜雾渐重,街巷空寂。

沈观脚步未停,却从怀中取出随身卷宗,在“裴党”名册末页空白处,以朱笔添上一行新注:

“操盘者不在庙堂,在耳目之间。”

笔锋收势凌厉,似斩铁断骨。

他抬头望向城南高坡上的闻香楼。

那栋三层酒楼灯火未熄,二楼雅间窗棂半开,一抹纤影倚栏而立,似在赏月,又似在等什么人归来。

沈观唇角微扬,低声呢喃:

“苏夜语,你让我看火,我却学会了……怎么放火。”

话音落下的刹那,袖中木雕小鸟骤然发烫!

他猛然攥住,掌心几乎被灼痛。

待再展开时,鸟腹夹层中的绢图竟自行流转,第四行细若蚊足的小字缓缓浮现:

“洛阳城破夜,听钟三更。”

沈观眸光骤冷,如刀出鞘。

他捏紧胸前玉佩——那枚能引回声、辨方位的“回音引”,指腹摩挲其温润表面,仿佛在确认某种契约的生效。

“好。”他轻声道,声音融进夜风,“那我就去听一听,谁在敲那口钟。”

雾愈浓了,整座洛京城仿佛沉入深渊。

而在这片混沌之中,执棋之手已然易主。

下一局,不再是诱敌,而是入局。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