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姜子牙:开局封神系统 第 1 章:寒夜茅草屋,濒死遇系统(2/4)

夜晚,姜子牙便独自坐在观星台上,观察星辰的运转,推演天地的变化。他常常会对着星空发呆,想象着自己学成下山后,辅佐一位贤明的君主,施行仁政,让百姓安居乐业;训练一支强大的军队,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的安定;制定完善的律法,让天下太平无忧。每想到这些,他便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连练功的疲惫都消散了大半。

三十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姜子牙终于学成下山。此时的他,已经四十五岁,两鬓已染上了些许霜华,但眼神却愈发锐利,心中的志向也愈发坚定。他背着简单的行囊,开始游历四方,叩响了一个又一个诸侯的大门,希望能遇到一位慧眼识珠的明主,赏识他的才华,重用他以实现心中的抱负。

他首先去了东伯侯姜桓楚的封地。东伯侯是商朝四大诸侯之一,封地辽阔,实力雄厚,而且姜桓楚为人正直,在诸侯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姜子牙满怀希望地递上名帖,想要向他阐述自己的治国方略和兵法谋略。

然而,当他见到姜桓楚时,却发现这位东伯侯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雄心壮志。此时的姜桓楚,因为担心遭到纣王的猜忌和迫害,整日小心翼翼,只求自保,根本无心政事,更没有心思去招揽人才,推翻纣王的暴政。当姜子牙向他献上自己的治国良策时,姜桓楚只是敷衍了事,随意赏赐了他几两银子,便将他打发走了。

姜子牙站在东伯侯府的大门外,看着府内传来的歌舞声,心中满是失望。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遇到真正懂他、重用他的明主。

接着,姜子牙又去了南伯侯鄂崇禹的封地。南伯侯鄂崇禹是一位勤政爱民的诸侯,他治理下的封地,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姜子牙本以为,在这里他能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他在南伯侯府外等候了三天三夜,终于得到了鄂崇禹的召见。在朝堂上,姜子牙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兵法谋略和治国理念,从军队训练到农业发展,从律法制定到外交政策,他都提出了详细而可行的方案。鄂崇禹听后,也对姜子牙的才华赞不绝口,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然而,就在姜子牙以为自己终于要得到重用时,鄂崇禹却因为担心姜子牙的才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以及害怕重用姜子牙会引起纣王的不满,最终还是拒绝了他的请求。鄂崇禹甚至派人暗中监视姜子牙,担心他会投靠其他诸侯,对自己造成威胁。姜子牙无奈之下,只能连夜离开了南伯侯的封地。

此后的十几年里,姜子牙走遍了商朝的大小诸侯封地,从北伯侯崇侯虎的残暴领地,到那些小诸侯的弹丸之地,他一次次地献上自己的治国良策,一次次地阐述自己的救世理想,却一次次地被拒绝。

有的诸侯沉迷于声色犬马,对他的治国方略充耳不闻,将他当成疯子;有的诸侯忌惮他的才华,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将他拒之门外;还有的诸侯虽然欣赏他的才华,却因为害怕遭到纣王的报复,不敢重用他。

记得有一次,姜子牙在一个小诸侯的府邸外,冒雨等待了三天三夜,只为能有机会见到诸侯一面,向他献上自己的良策。最后,诸侯终于被他的执着打动,召见了他。可当姜子牙在朝堂上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兵法谋略时,那位诸侯却因为醉酒,趴在案桌上睡着了。

那一刻,姜子牙的心如同被冰水浇透,彻骨的寒冷从脚底蔓延到全身。他默默地站起身,走出府邸,任由冰冷的雨水打在脸上,分不清脸上的是雨水还是泪水。他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心中充满了迷茫和无助,不知道自己的坚持是否还有意义。

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失望,如同重锤般狠狠地打击着他的信心,可他心中的那份执念,却从未消失。他总觉得,只要自己再坚持一下,就能遇到那位真正的明主。

随着时间的流逝,姜子牙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逐渐变成了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他的脚步不再轻盈,眼神也不再锐利,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深,身体也越来越虚弱。他再也没有力气去游历四方,只能辗转来到朝歌城,在这最偏僻的角落,搭建了这座茅草屋,靠给人算卦勉强糊口。

可即便是算卦,也难以维持他的生计。朝歌城的百姓们早已被纣王的暴政折磨得苦不堪言,连温饱都成了问题,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找人算卦。有时候,姜子牙甚至几天都赚不到一文钱,只能靠挖野菜、啃树皮充饥。长期的营养不良和恶劣的生活环境,让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各种疾病也接踵而至。

“难道,我姜子牙的一生,就这样毫无意义地结束了吗?” 他的声音微弱而沙哑,像是被砂纸打磨过一般,几乎被呼啸而过的寒风淹没。他微微抬起手,看着自己枯瘦如柴的手指,手上布满了老茧和冻疮,指甲盖因为营养不良而变得灰暗无光。

他想起自己在昆仑山的洞穴中,借着微弱的烛光,翻阅那些古老的典籍,常常一看就是一整夜,眼睛熬得通红,却依旧不肯放下;想起自己第一次满怀希望地踏入诸侯府邸,却被卫士毫不留情地推搡出来,摔在冰冷的地面上,围观的人发出阵阵嘲笑;想起无数个孤独的夜晚,自己坐在茅草屋前,望着星空,默默发誓要改变这乱世,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想起母亲临终前,拉着他的手,嘱咐他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不要辜负了她和父亲的期望……

可如今,这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他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空有一腔抱负,却只能在这破败的茅草屋中,等待着生命的终结。他这一生,就像一颗投入大海的石子,连一丝涟漪都未曾激起,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夜,格外的寒冷,仿佛连空气都被冻结成了冰。姜子牙感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冷,四肢渐渐失去了知觉,呼吸也变得越来越微弱,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刺骨的疼痛,仿佛肺部要被冻裂一般。他的意识开始模糊,眼前浮现出一幅幅虚幻的画面:

年少时的自己,在昆仑山的林间追逐着光影,与师傅玉虚真人坐在石桌旁,探讨着天地大道。师傅那温和的声音,还清晰地回荡在他的耳边:“子牙,你天资聪颖,心怀天下,将来必成大器。但你要记住,成大事者,必经磨难,切不可轻言放弃。”

青年时的自己,背着行囊,意气风发地走在乡间小路上,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他路过一个村庄,看到村民们因为遭受洪水灾害,无家可归,只能在路边乞讨。他便停下来,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村民们修建堤坝,疏通河道,还教会他们如何防治洪水。村民们对他感激涕零,拿出家里仅有的食物招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