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目光专注地看着她,示意她继续。
“王老师,您是轻工业出版社的领导,肯定比我更清楚。”林知微继续说,“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大家手里有了点余钱,开始注意穿着打扮了。”
“但问题是,大家不知道怎么穿,也不知道该买什么样的衣服。我们的审美,还停留在蓝、灰、绿的时代。”
“而另一方面,”她话锋一转,“我们国家的纺织业、服装业发展很快,但产品设计、质量提升却跟不上。为什么?”
“工厂还是在生产那些老旧的款式,他们也不知道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这就造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脱节。”
“我们缺少一个桥梁。”林知微清晰地抛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
王璐微微点头,这个提法很新颖,她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桥梁”两个字。
“这本杂志,就可以成为这样一个平台。”林知微的语气变得更加坚定,充满了感染力。
“对消费者来说,我们可以教他们怎么穿衣打扮,怎么搭配色彩,怎么区分面料,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这不是‘臭美’,这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
“对生产者来说,我们可以介绍国内外的先进设计理念、新的面料技术、先进的生产工艺,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和产业升级。”
“具体来说呢?”王璐抬起头,她显然被这个思路打动了,“林同志有什么具体想法吗?”
林知微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份她熬了几个晚上才整理好的策划方案。她打开文件夹,将这份厚实的方案递给王璐。
“我有一些初步的想法。”她说,“首先,还是专业性。杂志要服务于服装行业,继续刊登一些有深度的设计理念、面料知识、制作工艺等专业内容。其实这也是之前《服装与文化》一直在做的,这是我们的根基。”
王璐翻看着方案,点点头:“确实,停刊之前,我们的主要内容确实是这些 。但说实话,太专业了,曲高和寡,发行量一直上不去。”
“对。”林知微立刻接话,“这正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重点,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必须大力增加普及性。”
“比如,介绍国内外最新的服装潮流,报道一些国际时装周的情况,让国内的设计师和老百姓,都能及时了解世界上的流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