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大佬前妻带球跑 第229章 为什么要做杂志(1/2)

午后,阳光正好。

院子里的孩子们,还在为了一盘没有下完的飞行棋而叽叽喳喳地争论着。

周译跟林知谦重新回到了书房。

周译给林知谦续上茶,继续着刚才在饭桌上,没有聊完的话题。

林知谦说:“如果只是来料加工,那相对简单一些,因为产品的所有权还在外方,你们只是赚取加工费。但如果涉及到技术引进、设备进口,那就复杂了,要走技术引进项目的审批流程。”

“首先,你要准备好一份详尽的具有说服力的项目建议书,然后报给你们广东省的外经贸厅。他们初审通过之后,才会上报到我们部里。”

“我们部里会组织相关的行业专家进行评审,评审的内容包括你这个项目的技术可行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最关键的未来的经济效益等等。”

“如果这个项目还涉及到大额的外汇支出,那就更麻烦了。我们这边还要再去征求财政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意见。这一整套流程全都走下来,最快也得三个月。”

林知谦停顿了一下,他的语气变得更加严肃:“还有一件事,我必须得提醒你。现在,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非常紧张。”

“所以上面对于所有技术引进项目的审批,都卡得非常严格。你们这个项目在做经济效益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算清楚,特别是外汇的投入和产出比。”

周译当然明白大哥话里的意思。现在各行各业都急需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外汇储备必须要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如果一个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太长,那么是很难在众多嗷嗷待哺的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批准的。

“我明白。大哥,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扎实了,把每一笔账都算清楚了。到时候肯定还要再麻烦你。”

“你们深圳特区是国家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林知谦说,“你们的这个项目如果能够成功,那对我们整个家电行业来说,都有着非凡的示范意义。”

“不过,周译,”林知谦看着他,还是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担忧,“说实话,你想一步到位,就引进人家德国的全套核心技术,我觉得难度还是太大了。”

“一来,得看人家德国人到底愿不愿意卖给你;二来,咱们国内的政策审批也确实存在风险。你有没有考虑过,先退一步?还是,先从最稳妥的冰箱的代工做起,慢慢地积累技术和经验?”

“我考虑过。”周译的回答很坚定,“但是,大哥,我们不能永远都停留在代工的这个层面。我们必须要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技术,有属于我们自己的产品。否则,我们就永远都要被人‘卡脖子’。”

林知谦看着妹夫眼中那毫不动摇的光芒,也欣慰地点了点头:“好。我理解你的想法。你先把材料都准备起来吧。我这边也帮你看看相关的政策上,还有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空间。”

“好。谢谢大哥。”

另一边,林知微和陈书艺正坐在院子里,一边喝着花茶,一边看着不远处那几个正玩得不亦乐乎的孩子。

“唉,”林知微叹了口气,“上个月,我跟周译就商量着,想请大家伙儿都过来热闹热闹,给我们这新家暖暖房。”

“哪知道,大伯他又去外地考察了。我听大伯母说,现在要想约到大伯的时间,那都得提前一个月预约才行。”

陈书艺也跟着,无奈地摇了摇头:“可不是嘛。爸他现在是越来越忙了。深圳那边不是刚提出来一个口号,叫什么‘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爸又是主管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