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大佬前妻带球跑 第117章 喇叭裤,会有人穿吗(1/2)

香山的房子收拾好之后,林知微和周译就隔三差五地过去住一晚,这里环境清幽,更重要的是,打电话比学校方便不少,尤其适合需要频繁联系外地的他们。

自从去年冬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整个国家像是被人按下了一个开关,骤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希望。

无论是林知微,还是周译,两人都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都有了更进一步发展的想法和冲动。

周译上周去了一趟临城县,他兴奋地告诉林知微,他们的废品回收站虽然还是社队企业的经营模式,但是附近主动参与进来的农民越来越多了,大家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

他说着还忍不住笑:“他们自己喊了个口号,特别押韵,‘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你说,这劲头是不是特别足?”

周译坐在香山小院的石凳上,详细地跟林知微描述着:“现在分工更明确了,清洗、分解、加工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人负责。效率比以前提高了好几倍。”

林知微也说着她这边的情况。春节期间,关奶奶跟娜娜去了趟广东,回来之后,整个人眼界都不一样了。

“娜娜跟我说,她不想一辈子待在北京的服装厂,做个普普通通的打板工。她想学设计,想做更有创意的东西。”林知微说到这儿,眼睛亮了亮,“我觉得她真的有这个天赋。”

更让她兴奋的是春风厂的新进展:“之前在广交会上认识的那家港商,不光续签了,还加大了订单规模。这次是欧洲市场的单子,款式全都很新潮。娜娜看着那些设计,眼睛都放光。”

林知微伸手拿过一条裤子递给周译。周译展开一看,不禁挑起眉毛。裤子上窄下宽,从膝盖开始向下逐渐张开,样式新奇。

他皱着眉,若有所思:“这裤子……我怎么觉得有点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电影院呀。”林知微笑起来,“去年《追捕》在北京公映,里面那个警长矢村,穿的不就是这种?”

林知微跟他解释说,这叫“喇叭裤”。

“看着可真……挺奇怪的。”他抬起头,脸上带着几分怀疑和不解,“这种裤子生产出来,真的会有人穿吗?”

林知微看着他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只是莞尔一笑,心里暗道:这才哪到哪,过两年,这股风潮就会从南吹到北,喇叭裤将席卷全国,成为一代青年的时尚标志呢。

在香山这个远离尘嚣的小院里,没有孩子的嬉闹打扰,也没有父母在旁的关切絮叨,只有他们两个人,享受着难得的独处时光。偶尔会闹腾到比较晚,感觉好像又回到了刚结婚那会儿。

二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但燕园里却涌动着思想的暖流。就在这个月,他们经济系学生自主创办的学术期刊《学友》终于正式亮相了。

这本用粗糙纸张油印而成的小册子虽然装帧简陋,却凝聚着这一代年轻学子最赤诚的理想与最热切的抱负。

刊名“学友”二字,取“以学为友,以友辅学”之意,正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心声。

令人惊喜的是,《学友》创刊号甫一问世就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班里一位同学有幸参与了国务院农村改革课题组的工作,他在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探讨农村包产到户等前沿改革问题的文章。文章不长,却因观点新颖、分析深入,很快引起了同学和老师们的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