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事儿让林知微知道,她大概会无奈地揉揉眉心,感慨一句:“这也不是春天啊,咋还桃花朵朵开呢?”
没错,林知微同学最近确实遇到了同样的困扰,甚至更甚。她遇到的一朵桃花,不仅开了,还开得人尽皆知。
在“三角地”信息栏上,竟赫然贴出了一封笔墨清晰的情书,指名道姓,是写给经济系林知微的。
信的内容辗转传到了她耳中,尤其是那最后几句,被不少人复述着:
“即便明知道我们之间隔着现实,我仍愿意说一句:我喜欢你。
也许这句话什么都改变不了,但我至少不会后悔。至少在我最热烈的年纪,我没有选择沉默。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这封信,请你笑一笑,不必回应。就当校园里,有个青年曾经勇敢过。”
署名是“一个鲁莽却真心的仰慕者”。
这封信很快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毕竟,林知微因为那场英文演讲比赛,本就小有名气。
只是周译时常来等她下课,两人并肩在校园里走也不是一回两回,知道她已婚且已为人母的同学更是不在少数。
可偏偏就在这种几乎人尽皆知的情况下,还有人用这种公开张贴的方式,上演这么一出“深情告白”。
旁人或许觉得浪漫勇敢,甚至可能成为一段校园传奇。但传到林知微这里,她只觉得一股无名火“噌”地冒起来——对方纯纯有病。
在她看来,这种行径与浪漫毫不沾边,根本就是极度自私。
对方只想着将自己内心的情感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完成一场自我感动的盛大表演,自己心里是爽快了,却完全不顾及这会对她造成多大的困扰。
这无异于将她架在火上烤,成为众人议论和目光的焦点,仿佛她已婚的身份成了一种需要被“勇敢”挑战的障碍。
这封情书与其说是给她的,不如说是写给他自己青春的祭文,而她,只不过是被迫配合出演的道具。
林知微心里十分生气,她甚至咬着牙根想,如果让她知道是谁干的,她真想找个麻袋,趁月黑风高,把他套头揍一顿!
让他好好清醒清醒,什么叫成年人的分寸感和责任感,而不是打着“青春”“勇敢”的旗号,行骚扰他人之实。
有人私下里钦佩表白者的勇气,将其视为冲破世俗条框的壮举;
自然,也少不了许多人在背地里对着林知微指指点点,目光里掺杂着好奇、探究,甚至是一丝难以言说的审视,仿佛她成了某桩风流韵事的女主角,而非一个被无故卷入风波的无辜者。
这些或明或暗的议论,像挥之不去的蚊蝇,虽不致命,却足够恼人。
林知微最近本就忙得脚不沾地。不仅是学业上事情,还有广东那边的合作需要她远程沟通细节,与同学们筹划中的经济期刊更是千头万绪。
这件突如其来的糟心事,就像一堆亟待整理的丝线里突然打了个死结,成功而精准地勾起了她的怒火。
她厌恶这种被强行拖入他人情感剧本的被动,更憎恶对方那看似深情、实则极端自私的“自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