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译跟香港闻家合资的电器厂,从选址、建厂到正式投产,整整花了一年半的时间。
工厂坐落在深圳蛇口工业区的东北角,三栋崭新的厂房在一片原本的荒地上拔地而起。建成之后,跟深圳大部分工厂一样,主要就是做来料加工。
这种模式,在一九八二年的深圳几乎随处可见,是特区经济起步阶段最主流的生产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两头在外”——原材料在外,市场在外,深圳的工厂只负责中间的加工组装环节。
合资的香港闻家负责从国际市场采购所有或关键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运送到深圳的工厂。
闻家在香港有专门的采购团队,他们从日本购买电机和轴承,从台湾购买塑料外壳的原料,从韩国采购电子元件。
这些原材料和零部件经过香港的仓库中转,然后通过口岸进入深圳。每周都有几辆大货车满载着各种包装箱,开进工厂的大门。
他们主要生产电风扇、盒式磁带录音机还有电熨斗等小型家用电器。这些都是当时国际市场上需求量很大的产品。
电风扇是最大宗的产品,有台式的、落地式的、吊扇,每个月的产量能达到一万台。盒式磁带录音机是新增加的产品线,今年七月才开始生产,目前月产量在两千台左右。
组装好的成品通过香港转口到国际市场,还有部分返销香港。
闻家在香港有自己的出口公司和销售网络,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甚至还有一部分出口到欧洲。
这种模式的生命线是产品质量和交货时间。这是周译反复跟所有管理人员强调的两个核心指标,必须确保每一台出厂的电风扇和小型电器都符合海外客户的标准。
为此,周译专门从广州的一家老牌电器厂挖来了一个质检主管,姓陈,四十多岁,在电器行业干了十多年。
陈主管建立了三级质检制度,只有通过了所有测试的产品,才能贴上合格标签,进入包装流程。
周译在质检这件事上近乎苛刻。
他规定,任何有质量问题的产品,一律不准出厂,即使是很小的外观瑕疵也不行。
发现质量问题的,要追溯到具体的工人和班组,都要扣奖金。这个制度刚开始推行的时候,工人们很不适应,觉得太严格了。
有个车间组长还跑来找周译,说:“这么一点小毛病,香港那边不一定看得出来。咱们赶工期要紧,不能因为一点小问题就卡住整条生产线啊。”
周译当时的脸色很严肃:
“小毛病?你知道一台有问题的电风扇到了客户手里会造成什么后果吗?轻则客户投诉、退货,重则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到时候不仅仅是赔偿的问题,我们的信誉会彻底毁掉,以后还有谁敢把订单给我们?”
“我知道大家都想多拿奖金,想完成产量指标。但是我告诉你们,绝对不能因为追求速度和产量而牺牲质量。对于代工厂来说,一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失去的是客户的信任,可能导致订单被取消,工厂将面临生存危机。到那个时候,别说奖金了,工作都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