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的云朵 第一章 诗和远方(2/2)

“你怎么猜到的?哈哈,我叫李伟,是上海援疆队的,家里有点事耽搁了,所以没跟大部队一起走,想着坐慢车既省钱又能看看沿途的景色。”

陈风的目光顺着李伟的话语投向了窗外,发现之前所看到的雪白大地原来是成片的某种作物。

一望无际,漫山遍野。

两人各自讲了许多,但话题却泾渭分明。

陈风一直在抱怨自己过去的工作,无聊、刻板、形式主义,还有处处透露着虚伪的人际关系。

李伟则是憧憬着未来,嘴里不断蹦出“特殊经济开发区”、“新一轮对口”、“喀什四县”这些大多只出现在新闻联播里的词汇。

兴许是为了找一个共同语言,在环顾了下车厢后,李伟朝着那些守着行李蜷缩在每一处角落的“赶路人”努了努嘴。

“你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吗?”

“采棉花,每年九月新疆的棉田丰收,他们就会从老家出发,辗转坐几十个小时的火车去到喀什、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这些地方。”

“两个月的时间,能赚到一万多块钱,抵得上在家整年的收入。”

“几十万采棉大军啊,浩浩荡荡完成迁移,网络上还给这群人取了外号,叫‘拾花客’,算是对劳动人民的一种雅称吧。”

兴趣被成功激发,陈风开始悄悄观察起身边的拾花客们。

他们年龄跨度很大,有的已经两鬓斑白,有的还只是稚嫩的孩子。

经过几个昼夜的长途跋涉,疲倦早就爬满了脸庞,于是大多只买了站票的他们开始各显神通,其中有一位妇女最是显眼,她直接爬到了行李架上躺下,和五颜六色的麻袋箱子完全融为一体。

“棉花产业是新疆的经济支柱之一,就连建设兵团也有超过六成的职工收入来自于种植棉花。”

“正是因为有这些漫山遍野的白色云朵,让不同民族的劳动者可以在同一片土地上体会收获的喜悦,同时也促进了下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百姓们安居乐业,精神上变得富足,社会就能大踏步地朝前走。”

“这次上海新对口支援喀什的四个县,就是希望能从根本上帮助当地人民解决贫困问题,不仅仅是让他们有好的房子住,而是在生活、医疗、教育、产业、文化这些领域都能构建起一个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未来蓝图。”

对于李伟说的这些公文用词陈风并不陌生,每次单位开大会,领导都能用这些字眼反复组合形成一个听起来“内容丰富”的讲话,但实际会有多少成真,那就是另一回事情了。

内燃火车头发出轰鸣,载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旅人们穿过“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沿着帕米高原的山脚一路蜿蜒西行,与奔涌在叶尔羌河的水流并肩驰骋,最终抵达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喀什。

临别之际,陈风和李伟交换了联系方式,两人年龄相仿,又都是从上海来到“陌生”的环境,所以都存了互相帮衬的心思。

九月的喀什还残存着些许夏季的暑气,从火车站随着熙攘人流来到大街上,陈风翻出兜里的小本子瞅了一眼。

“今晚就先去古城落脚,听说那里拥有整个新疆最美的夜景,露台品咖啡,小憩赏星空,说不定运气好还能看到维族女孩翩翩起舞,人生本该如此啊。”

陈风就这样怀揣着所有的憧憬一头扎进了千年的风情,此时此刻的他绝不会料到在踏足西域的第一个晚上,自己就会见识到这座岁月之城的光影两面。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