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神经科学研究显示,人类大脑会系统性高估自己的控制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控制错觉"。我们以为通过努力可以掌控人生,但一场意外车祸、一次突发疾病、一个经济危机,就能彻底颠覆精心规划的一切。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中,那些原本被视为"万无一失"的安全系统,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不堪一击。这些事件无不印证着圣经的古老智慧:倚靠受造之物而非造物主,终将带来失望。
三、超越短暂:在虚无中寻找永恒价值
面对生命如影的短暂与倚靠世人的虚妄,圣经并未停留在绝望的诊断上,而是指向更深层的真理。虽然【赛40:6-7】描述人类如草如花的脆弱性,但紧接着【赛40:8】宣告:"草必枯干,花必凋残,惟有我们神的话必永远立定!"这形成了鲜明对比——受造之物终将消逝,但永恒的价值却存到永远。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提倡"关注可控之事"的智慧,与圣经教导不谋而合。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深度;无法确保**的永存,但可以追求灵性的不朽。一位临终关怀护士在《临终前最后悔的五件事》中记录,很少有人在临终时后悔没有赚更多钱或工作更努力,却很多人后悔"没有与所爱之人共度更多时光"、"没有活出真实的自己"。这些洞见揭示:真正的永恒价值不在于外在成就,而在于内在品格与关系。
在商业世界,"护城河理论"强调企业要建立难以被模仿的持久竞争优势;在个人生命层面,我们同样需要建造超越时间的"精神护城河"——那些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贬值的品格:诚实、勇气、慈悲、智慧。古罗马皇帝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写道:"你拥有的只有现在,其余的要么已经过去,要么尚不确定。"这种对当下的珍视,与圣经"要爱惜光阴"的教导异曲同工。
结语:从虚空到充实的人生重构
重读这些古老经文,我们不禁要问:在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依赖的虚妄后,应当如何生活?答案或许藏在那位超越时间的神子耶稣基督的教导中——"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约翰福音6:27)。这不是要我们放弃现世的责任与追求,而是要在永恒的视角下重新评估一切选择的优先级。
一位将毕生奉献给贫困儿童的修女德蕾莎曾说:"我们无法做伟大的事,只能用伟大的爱做小事。"这种在平凡中活出不平凡的生命态度,或许正是对圣经智慧最生动的诠释。当我们不再倚靠必朽的人与物,而是将信心建立在永恒之上时,那些【传6:12】中"谁知道什么与他有益"的困惑,将逐渐被"我知道什么真正永恒"的笃定所取代。
生命的短暂不是诅咒,而是呼召——呼召我们脱离虚浮的追逐,回归本真的价值;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起点站上那条通向永恒的道路。在这日光之下,我们或许如影如草,但正因为如此,选择如何度过这短暂如影的一生,才显得如此至关重要。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