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梁山水泊,经历了一场由内而外的洗礼。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条蛟龙,得了王伦的将令,又有时迁“谛听营”提供的精准情报,如同撒开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大小水寨,无论是专事劫掠的悍匪,还是依附官府暗中抽头的黑帮,但凡盘踞在水泊要冲、不服梁山号令的,皆在梁山水军迅雷般的打击下土崩瓦解。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亦有悍匪凭借险要水湾负隅顽抗,但在阮氏兄弟出神入化的水战技巧和林冲、花荣派出的步军精锐策应下,顽抗者非死即降。愿意归顺的,被打散编入水军各营;冥顽不灵、恶贯满盈的,则成了水底鱼虾的饵料。月余时间,原本龙蛇混杂、暗流汹涌的八百里水泊,航道为之一清,真正成了梁山泊号令通达的“内湖”。过往商旅初时惊惧,后发现梁山只肃清匪类,对守法商船秋毫无犯,甚至还会派船只在危险水道护航,渐渐安心,私下里竟有“梁山航道,太平无忧”的说法悄然流传。
金沙滩后方一处新辟的湾口,已被划为禁地,“玉幡竿”孟康的造船厂便设于此地。砍伐的巨木堆积如山,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与拉锯声终日不绝。孟康带着一批招揽来的船匠和学徒,依照王伦“先货后战,实用为主”的指示,正热火朝天地赶制第一批适于漕运的平底大船。虽只是初具雏形,却已显露出未来的规模。
山寨脚下,曹正负责的“采造司”更是大兴土木。规划出的作坊区已立起数排工棚,叮当之声从铁匠铺中传出,皮匠在处理硝制的皮革,新建的砖窑也冒起了袅袅青烟。曹正利用旧日人脉,四处招揽各类工匠,许以厚酬和安稳环境,竟也颇有成效。虽然眼下产出有限,主要仍是修补军械、打造些普通农具和生活用品,但一个集生产、研发、维修于一体的手工业基地已初现雏形。
最让王伦感到惊喜的,是毕昇负责的“印刷司”。在得到王伦“胶泥刻字,火烧定型”的关键点拨和梁山充足的财力物力支持后,这位沉默寡言的工匠几乎将全部身心都投入了进去。经历了无数次失败,调整了泥料配比、刻刀角度、火候温度,第一批较为规整、坚硬的胶泥活字终于成功烧制出来!虽然字模数量尚少,排版还显粗糙,但毕昇已迫不及待地进行了第一次正式印刷——内容正是王伦亲自参与编订的《梁山军纪》!
当带着淡淡墨香、字迹清晰(虽偶有深浅不一)的《梁山军纪》册子分发到每一位头领和大小喽啰手中时,引起的轰动不亚于打了一场胜仗。许多喽啰大字不识,但捧着这“天书”般的册子,听着头领或识字的人逐条讲解,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秩序感在心中滋生。林冲、花荣等将领更是深知此物对于整肃军纪、统一思想的重要性,对王伦的远见钦佩不已。
王伦看着山寨各处呈现出的蓬勃生机,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与对未来的憧憬。武力是盾牌,经济是血液,而制度与文化,则是筋骨与灵魂。他正一点点地将一个草莽山寨,向着一个具备顽强生命力和明确发展方向的政治实体改造。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梁山上下埋头发展之际,一骑快马驮着一名神色倨傲的庄客,闯到了金沙滩前,指名道姓要见梁山泊主王伦。
聚义厅内,那庄客并无多少恭敬,昂首递上一封书信,语气强硬:“我家庄主有书在此,请王寨主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