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数字经济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课题的数据分析小组后,林窈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了。
数据组的组长老秦,是社科院里出了名的严谨,甚至有些古板的老研究员,对数据的要求近乎苛刻。
第一次小组内部会议,气氛就带着学术特有的严肃。
老秦扶了扶厚厚的眼镜片,将一叠厚厚的、来源各异、格式混乱的原始数据推到林窈面前,语气没什么波澜:“小林,这些是前期收集的部分基础数据,你先熟悉一下,做一遍初步的清洗和归类。这是基础,也是关键,务必仔细。有什么问题随时问我。”
他的眼神透过镜片审视着林窈,显然想看看这个据说是“空降”来的年轻人,到底有几斤几两。
“好的,秦老师,我尽快处理。”林窈面色平静地接过那叠沉甸甸的资料,指尖拂过粗糙的纸张边缘。
这种海量、杂乱数据的处理工作,对她而言几乎是刻入骨髓的本能。
在事务所那些年,面对比这复杂混乱数倍、关联方浩如烟海的财务和业务数据流,她都能抽丝剥茧,梳理得明明白白。眼前这些,不过是小试牛刀。
她没有急于表现,也没有丝毫抱怨,只是安静地坐在工位上,打开专业的分析软件,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一行行代码流畅地倾泻而出,如同织就一张精密的网,又像手握一把无形的梳子,开始耐心而高效地梳理这团“数据乱麻”。
工位旁的张巧偶尔探头过来,看到屏幕上飞速滚动的代码和不断被修正、归类、打上颜色标记的数据表格,咋舌道:“窈窈,你这手速……也太吓人了吧?我看着都眼花缭乱?”
林窈从屏幕前抬起头,推了推为了配合“技术宅”人设而戴的平光眼镜,笑了笑,语气轻松:“熟能生巧而已,以前工作天天跟数据打交道,练出来的基本功。”
几天后,林窈将一份整理得条理清晰、标注明确的数据清洗报告和初步的归类分析摘要,发到了老秦的邮箱。
这份报告不仅将庞杂的数据梳理得明明白白,格式统一,便于后续调用。还用附录形式清晰地列明了她发现的几处数据源头存在的逻辑矛盾和小漏洞,并附上了清晰扼要的核查建议。
老秦戴着眼镜,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报告和附件,仔仔细细,反复看了许久,期间还多次调出原始数据包反复核对。
最后,他摘下眼镜,用力揉了揉鼻梁,再看向林窈时,目光里少了几分最初的审视,多了几分实质的认可。
“嗯,做得不错。”他言简意赅地评价,语气依旧平淡,但熟悉他风格的人都知道,这“不错”二字,已是非常难得的夸奖。“尤其是这几个数据逻辑矛盾的标注,很细致,避免了后续分析走弯路。”
他顿了顿,手指在桌上敲了敲,“后面构建初步模型的活儿,你也跟着参与进来吧,重点负责‘数据要素流通效率’这一块的指标构建和初步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