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组的会议室里,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桌上摊开的不是文件,更像是战场地图,上面布满了红色标记和激烈争论的痕迹。
“周书记,这个调整方案我们实在无法接受!”负责土地规划的副局长额头冒汗,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按照数据模型优化的布局,需要动的那块地,牵扯太广了!光是搬迁安置就是天文数字,时间上也根本来不及!这……这不现实!”
“李局说的没错,”旁边工信部门的负责人立刻接上,眉头紧锁。
“数据是好看,但咱们也得考虑实际落地啊。您要求引进的那个高端制造环节,对基础设施要求极高,现有条件根本达不到,重新规划建设,投入太大了!财政那边也多次表示压力巨大。”
财政局的代表虽然没说话,但那紧抿的嘴唇和无奈的眼神,已经表明了态度。
孙秘书长坐在周砚深旁边,脸色也不好看,他低声道:“书记,几个主要部门意见很大,都觉得新方案过于理想化,与现实情况冲突严重,推进阻力太大了。”
所有人都看向坐在主位,始终沉默的周砚深。
他指尖夹着一支笔,无意识地在摊开的方案初稿上轻轻点着,那一下下,仿佛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林窈坐在靠后的位置,面前放着那份引发巨大争议的数据分析报告。
她清晰地知道,他们数据支撑组提供的优化数据在逻辑上无懈可击,指向了理论上最高效、最具前瞻性的路径。
但当理论照进现实,却触碰到了盘根错节的利益藩篱和沉疴积弊。
数据与现实,发生了剧烈的、几乎不可调和的冲突。
会议室里充斥着焦虑、质疑,甚至是一丝隐晦的抵触情绪。
压力如同实质般笼罩下来。
就在这时,周砚深放下了笔,抬起头,目光平静却极具穿透力地扫过全场。
他没有看那份争议最大的报告,而是直接看向规划局的副局长:“李局,你告诉我,不动那块地,沿用旧方案,三年后,我们准备如何应对必然出现的产业拥堵和效率瓶颈?五年后,当别的城市凭借更优化的布局抢走产业链核心环节时,我们如何自处?”
他的声音不高,却像一记重锤,敲碎了对方只着眼于眼前困难的辩解。
李副局长张了张嘴,没能立刻回答。
周砚深又转向工信部门负责人:“王主任,你说基础设施达不到要求。那么,是永远达不到,还是需要我们下定决心去提升?如果因为暂时的困难,就放弃引进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的关键环节,我们搞这个‘未来产业’项目的意义何在?修修补补,小打小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