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时候,田埂边飘起了粥香。粗陶锅里,青稻穗煮着粟米,还撒了把宣府送来的干豌豆,咕嘟咕嘟冒着泡。朱祁镇捧着粗陶碗,蹲在晒谷场边,和张百户、老农挨在一块儿喝粥——青稻穗带着点微甜,粟米瓷实,豌豆软嫩,比宫里的山珍海味还香。
“等稻子熟了,这粥里就放新碾的米,”老农喝着粥,眼睛亮闪闪的,“到时候晒谷场要搭得更大,把村里的人都叫来,热热闹闹吃一顿!”
朱祁镇点头,咬了口早上带来的杂粮馒头:“我还要带着宫里的人来帮忙割稻子,就像插秧那样。对了,宣府的总兵要是有空,也让他来,尝尝咱们京郊的新米粥。”
正说着,远处传来小太监的声音——是太皇太后派来的人,说宫里炖了汤,让他早些回去。朱祁镇却摆摆手:“告诉娘,我今晚要在晒谷场守着青稻穗,等明天晒透了,带回去给她煮粥喝。”
来人走后,张百户劝:“陛下金贵身子,夜里凉,还是回宫里歇着好。这儿有我们呢,定把青穗守得好好的。”
“不回。”朱祁镇把碗放在晒谷场边,往竹席上坐了坐,“我要看着这些青穗,就像看着宣府的兵卒、田里的秧苗。守着它们,心里踏实。”
夜里的风有些凉,王振给朱祁镇披了件厚衣裳。晒谷场上静悄悄的,只有青稻穗在风里沙沙响,远处的稻田里,偶尔传来蛙鸣。朱祁镇靠在架子上,看着天上的星星,忽然想起刚插秧那会儿,自己连秧苗都插不直,现在却能守着晒谷场,等着稻子成熟。
“王振,”他轻声说,“你看这青穗,现在看着不起眼,晒透了、碾成米,就能煮出香粥、蒸出馒头。咱们做的事,也像这青穗,一点点来,总能成。”
王振点点头,没再多说——他看着陛下的侧脸,在星光下显得格外认真,忽然觉得,这晒谷场上的青穗香,比宫里的香薰还让人安心。
第二天天刚亮,朱祁镇就爬起来,去翻晒谷场上的青穗——晒了一夜,稻穗干了些,香味更浓了。他把晒透的青穗装进布口袋,沉甸甸的,拎在手里正好。
“走,回宫里!”他晃了晃布口袋,笑得眉眼弯弯,“给娘煮青穗粥,再告诉她,过些日子,咱们的晒谷场就要堆满金黄的稻子,宣府的兵卒能吃上新米,京郊的百姓能蒸上热馒头,咱们大明的日子,会像这稻穗一样,越来越旺。”
田埂上的风,带着晒透的稻穗香,跟着朱祁镇的脚步,一路飘向宫里。那香味里,藏着晒谷场的笑声,藏着稻田里的盼头,也藏着一个小皇帝,在烟火气里慢慢长起来的模样。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