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乃崇祯,续命大明 第一卷 第4章 曹文诏(2/2)

建奴善骑兵突击,他们遇见小股部队就打,见援军来了就跑。

步兵追不上,只能动用骑兵。

反应慢半拍的骑兵要是去追,又很容易中埋伏。

一次败仗便损失许多辎重、人口,建奴反以俘虏补己,越战越强。

明军则越战越空,连底子都快被掏光了。

“那依卿所见,如何破之?”

曹文诏答得干脆,几乎不假思索:“彼奴地薄人寡,仓廪空虚,不谙农耕,唯以劫掠为食。

攻城十倍于守,骑兵无用。宜高筑城垣,坚壁不出,使其血战而不得入。

彼粮尽兵疲,自退矣。退无可退之时,聚兵歼灭,一役可定。”

这法子简单到极致,不打野战,只守城,让建奴自己耗死。

辽东荒凉,建奴又不擅耕种,根本无法自给。

只要拖住,不给他们掠粮机会,胜负早晚会反转。

见崇祯微微点头,曹文诏继续说道:“彼奴四王轮政。可于皇太极当政之期,使其攻城必败、粮秣不继;

待他余王当政,稍纵其胜,以得小利。

久之,彼内部争权,必生嫌隙。内乱一启,我军再击,可尽歼之。”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帝是皇太极。

其余三个贝勒阿敏,代善,莽古尔泰三人协同共理朝政,按月份轮流当老大。

只需要在皇太极当老大的时候,让他颗粒无收。

其他人当老大的时候,偶尔让他们小胜一下。

长此以往阿敏,代善,莽古尔泰三人便会声望大涨。

声望一高,必然会生出其他心思。

这是人性。

趁他们内乱便可一举歼灭。

崇祯明白曹文诏的战略无疑是最合理、最有效的。

但也是最难推行的。

守城战要的不是血性,而是钱。

高城、厚墙、炮台、辎重等等,每一样都是银子堆出来的。

这种打法时间线极长,一旦执行下去,就是国力的持久战。

钱,还是钱。

崇祯揉了揉眉心,自己搞钱的速度必须要加快。

崇祯看向曹文诏,“若朕给你足够的钱粮,你能否再造一支关宁铁骑?”

曹文诏微微一愣,随即起身抱拳,只回了两个字:

“不难。”

猛人就是猛人。

不说什么臣必全尽力,也不讲什么誓死报国。

只回了两个让人心安的不难。

崇祯点头,“朕召你进京,正是为此。朕要你重整二十六卫。

朕要的不是尸位素餐的酒囊饭袋,而是一支战即能胜的铁军。

曹卿,可行?”

曹文诏沉默半刻,开口便是三个字:

“留多少?”

崇祯眉头一挑。

方正化整顿锦衣卫,说的是砍一半。

曹文诏整军则是留多少。

二十六卫亲军,如今真正还在他手上的,只有锦衣卫与腾襄四卫。

其余二十一卫早被兵部分割殆尽,

名义上有兵十万,实则能战者不足两千。

吃空饷、卖军职、子弟挂名,早已成朝廷默认的潜规则。

这样的烂摊子,要收拾比锦衣卫难十倍。

而曹文诏没有犹豫,没有推诿,只关心留多少?

崇祯看着他,心头第一次生出一点久违的快意。

不问功名,不求保全,只问执行。

“能战者留,贪墨者尽数抄家问罪!”

曹文诏一拱手,眼中闪过一丝兴奋。

身为武将本不该揣测圣意,可他真心希望崇祯是一位开明奋进、杀伐果断之主。

无关他自身仕途,而是大明的黎明百姓需要。

虽然在进京的路上已经听说了田尔耕辞官归乡,可心中依然有隐忧。

直到此刻,他确信黎明百姓的冬天已经过去。

崇祯转向王承恩:“大伴,替曹卿安排住处,明日随朕上朝。”

这事无需经过内阁批准,天子亲军,天子说了算。

只是,他需要一个由头,一个让朝臣闭嘴的由头。

天灾将至,民心浮动,兵变在即。

现在的崇祯,没空和那群满口仁义道德的腐儒扯皮。

若非刚穿越时手里没有底牌,他早就像太祖那样,血洗朝堂了。

而眼下,局势正在一点点归拢到他手中。

方正化说两日清理锦衣卫,结果真只用了两天。

如今的锦衣卫,已经换了血。

田尔耕被拿下,许显纯被放弃,魏忠贤彻底归心。

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本钱,是时候会会那些老浑蛋了。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