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人去江西奉新,找一个叫宋应星的举人。
再去福建长乐,寻陈振龙,找不到人,就把他儿子带来。”
王体乾愣在原地,这两个名字,他从没听过。
可崇祯已挥手,示意退下。
殿门合拢,烛火在风里摇晃。
想要重整天下,必须先断根。
天启想靠阉党去断,结果被文官反噬。
崇祯明白,他没别的路可走。
朝廷没钱,有兵没粮,火器造不出一门。
这样的大明,就算有千谋万计,也是一具枯骨。
崇祯叹息。
想救,得有钱。
最快的办法,只有一个。
抄家。
八大晋商、东林余党、朝臣士绅,还有……宗室勋贵。
若要为天下续命,就得先当一回刽子手。
……
次日朝堂休沐。
崇祯披衣出寝,心神尚未从昨夜的思虑中走出,就被通报声惊醒,有人求见。
这是他穿越至此,见到的第一个猛人。
“司礼监太监方正化,叩见陛下!”
方正化是明末著名宦官,出身山东,武艺极高。
崇祯十五年,他以监军身份守保定,大获全胜。
崇祯十七年再次奉命出征,顿首辞,帝不允。
出发前曾上奏,“此行断不能为,不过一死报主恩尔”。
他知道自己守不住,可他还是去了。
结果如他所料,保定失守,他在城破之际力战不退,身中数箭不倒。
敌问,尔乃何人?
答曰,吾乃帝前总管方正化是也。
忠义之举令人动容。
“顿首辞”并非畏怯,而是清楚自己守不住,怕辜负了陛下所托。
崇祯那时无人可用,只能派他去,而他也确实做到了以死报国。
方正化为人刚正,不似魏忠贤那般阴鸷。
他身材高大,面容方正,是典型的冷峻硬汉。
明末宦官与后世不同,他们能带兵能打仗。
曹化淳、方正化都是这种,与清代宦官完全不同。
方正化不言,崇祯也没开口,殿中安静得能听见香灰坠地之声。
崇祯打破沉默,“你怎么看锦衣卫?”
方正化答得干脆,“酒囊饭袋,一无是处。”
这话让崇祯一愣,也让王承恩脸色大变。
锦衣卫是皇帝亲军,如此评价几乎等同冒犯圣上。
崇祯并无不悦,“若将锦衣卫交由你整顿,你打算如何做?”
方正化回答得依然干脆,“砍一半。”
果然是个猛人。历史中能留下名号的,果真没一个白给。
他说的是砍一半,而不是留一半。
“怎么砍?”
“冒领饷银,告者得其银。
想知谁忠谁奸?
让其攻其主,观其心即可。”
说完,重新俯身跪地。
崇祯笑了。
笑意不在唇角,而在眼底深处。
他的意思翻译成白话就是,治理吃空饷等问题,只需要举报成功后,把被举报者的饷银奖励给举报者。
找出安插在锦衣卫里的奸细等问题,只需要查出大概哪些人会往锦衣卫里安插奸细,然后带人去干他,看谁通风报信、出工不出力。
简单、粗暴,却极致高效。
用利诱清污,用对抗辨忠。
不花一文钱,就能逼出锦衣卫的真伪虚实。
“按你说的办,多久可以完成?”
“二日足矣。”
回答的依然是言简意赅。
崇祯满意的点头,“派人去找一个叫李若琏的,他现在应该在京中准备武举。”
方正化躬身、叩首,转身离去。没有一句废话,没提一句困难,更没要一两银子。
待殿门重新合拢,崇祯嘴角挂笑。
牛人,朕喜欢。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